2015年07月16日17:44 來源:光明網 手機看新聞 字號
【學習經典】
——跟習大大學引經據典(三十三)
理國要道,在於公平正直
文| 曹雅欣 中國文化網絡傳播研究會
2014年1月7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引用到了唐代史學家吳兢在政論史書《貞觀政要》中的一句話:“理國要道,在於公平正直。”
理國要道,在於公平正直。冷萬裡(書)
(一)公平
公平,這是人類社會於發展過程中,在始終努力追求的標准。然而,絕對的公平,在任何時代、任何制度裡,都是永遠不存在的。每個人從天生的客觀條件上講,因為個體狀況不同、地域環境不同、機會際遇不同……就必然會面臨不同的起點和不同的道路。生而存世,我們必須首先正視先天的不公平,而后才能理智去改變不公平。
正因為從客觀層面,世界上並不存在絕對的公平,所以社會努力的方向、所以文明前進的趨勢,才是努力地去從人為層面構筑相對的公平、追求后天營造的公平。
比如,社會規則倘若給每個人以同樣的待遇,這就只是一種似是而非的“平等”,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公平”﹔而相反,社會能夠給弱勢群體以更多的照顧、更多的政策傾斜,這種看似的條件“不平等”,才是達成了結果上的公平。這也就是一個文明社會提倡照顧“老弱病殘幼”的道理。——那麼還原生活來看,我們在公車上是否該給需要的人群讓座?這不是需要口齒爭論的是非話題,而是該去努力踐行的公平准則。
如果社會不夠公平,人們會怎樣反應?唐代的韓愈就形象地說:“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人之於言也亦然,由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凡出口而為聲者,其皆有弗平者乎!”韓愈論述道,如果物體沒有處於平靜的狀態,就會發出聲音,比如水面不平則波濤涌動﹔那麼,人心也是同理,久處不平,則人言鼎沸,則物議沸騰。人們或歌或哭,或言或聲,都是因為心中不平,久久不得公平相待!
人們總是不公平,社會就會不太平。對此,孔子就嚴肅地教育弟子說:“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家國天下,物資匱乏並不算最可怕,最可怕的是分配方式不均等。如果物資均衡,人們互相就不會感覺貧乏﹔如果社會和諧,社稷之安就不怕人少力薄﹔如果國家安定,這個時代就不怕傾覆之災。
因此在《大學》裡提出的人生修為的進階等級中,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最高的目標“平天下”,既是要“平定天下”,也是要“天下太平”。而天下太平,就需要社會公平。
(二)正直
一個人正直與否,體現為人格的把握能力﹔
一個社會正直與否,體現為國家的治理能力。
所謂上行下效,政令堅持正直的判斷、正義的執行,百姓個人才更容易保持一份信奉正直的精神力量。所以《論語》當中就明確說明了這樣的道理: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魯哀公問,怎樣做才能使百姓信服呢?孔子回答說,提拔正直的人,讓他們統帥在邪佞的人之上,百姓就會心甘情願地服從﹔如果把邪佞的人放置在正直的人地位之上,那麼百姓就會不服。
這就是正直對於家國社會、對於人際交往的重要力量。孟子說“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自己不行正道,是不能使他人正直的﹔明代詩人王廷陳說“寧為直伐,不為曲全”,寧願保持正直而遭玉碎,也不變節曲邪而求瓦全﹔民國時期的蔡鍔將軍也說,“以正勝邪,以直勝曲”。
《呂氏春秋》裡就記載有一個人是如何體現他的正直行為:
晉平公問祁黃羊,誰適合做南陽縣令?祁黃羊說,解狐適合這個職位。晉平公便非常奇怪地問他,解狐不正是你的殺父仇人嗎?但祁黃羊冷靜地回答說,您是在問我適合這個官位的是誰,而非在問我我的仇人是誰。
又一次,晉平公問祁黃羊,誰適合掌管國家軍事呢?祁黃羊回答,祁午適合。晉平公於是追問,祁午不就是你的兒子嗎?祁黃羊再一次理智地回答說,您問的是適合這個官位的是誰,不是在問我我的兒子是誰。
對於這兩次誠心推薦,晉平公都採納了祁黃羊的舉薦﹔而這兩人為官上任后,也都得到了舉國上下的交口稱贊。這說明,祁黃羊的確是在客觀選拔人才。
對此,孔子就贊嘆祁黃羊確實是大公無私、正直為人。孔子此時對祁黃羊說了一句評語,這句經典評語,成為了后世人們形容一個人心底坦蕩、正直無私的行為標准,就叫做:“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隻有去除私心、堅守正直,才能客觀品評一個人的好壞得失,而不是主觀衡量一個人的親仇關系。
(三)公正
百姓對於公平正直的渴求,往往反映在,把歷史人物傳奇化、把傳奇故事神聖化。
比如,北宋名臣包拯,因為他為官清廉公正,所以逐漸演化為劇目裡婦孺皆知的“包青天”,被樹立為鐵面無私、正直無畏的人物典范。即使包拯的最高官職,是在蓋棺定論時被追贈為禮部尚書尚書、謚號孝肅,然而在廣大人民的心中,他永遠被定型為開封府尹的形象,永遠都是百姓心中最需要的父母官的角色。——即使被授“龍圖閣直學士”的包拯,更為文雅高貴的別稱是“包龍圖”,但是古往今來的民眾對他最愛戴的稱呼依然是“包青天”,是不以職位命名他、不以謚號官稱他,而是以公平正直的品格,來世世代代地定性他。
而在戲曲故事裡,有一個昆曲劇目叫《白羅衫》,所講述的故事,是年輕有為的監察御史徐繼祖,在辦案時,發現一樁殺人奪子的驚天大案的主犯,竟然就是自己的養父徐能!徐能在十八年前迫害了徐繼祖的親生父母,而把剛剛出生的嬰兒徐繼祖收為養子,並撫養成人。徐繼祖得知這個身世機密之后,經過內心掙扎,最終決定讓真相大白,把罪犯也就是自己的養父徐能擒獲伏法,與失散多年的家人團聚。
《白羅衫》的故事,是設置出了一種極度戲劇化的境地,來考驗著人性關頭的抉擇,來完成著世間法理的艱難。雖然人們對情節設置存有爭議,有些觀眾就認為徐能對養子有養育之恩、徐繼祖也應該對養父有報恩之義。但是中國古人就是把這樣的情理沖突,放置在一種極致的風口浪尖上來考量、來忖度。這出劇目特意彰顯的,並非是感情要如何善后,而是正直該如何保留。
什麼叫公平正直?就是有一千種可以“曲”的理由,但是堅決選擇唯一性的屬於“直”的正道。《荀子》裡說:“是謂是,非謂非,曰直。”任何人做任何事,都可以為自己的人性屈從和心靈扭曲找出百般借口——借口永遠是不缺的,導致了正直往往是缺位的。
我們社會大力弘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上,有一個詞就是“公正”。公正,就是公平正直,就是能仰不愧於天、俯不愧於地,就是習大大引用《貞觀政要》說的這一句:“理國要道,在於公平正直。”
作者介紹:
曹雅欣,中國文化網絡傳播研究會副秘書長,“子曰師說”微信號、“學習經典”微信號創始人。
青年文化學者。獨立撰稿人、文化主持人、國藝演說者。
光明網“醉中國”專欄作者。代表作有《國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圖書。其“國學與時政”系列文章,分別被全國上百家主流網站廣為轉載。
策劃並撰寫了“琴夢中國”系列作品,包括《琴夢紅樓》《琴頌詩經》等。
“國藝演說”是曹雅欣首創的一種講與演並重的、多種藝術形式結合的文化傳播方式。在“琴夢紅樓”、“琴頌詩經”琴歌藝術音樂會中,擔任每場音樂會的文化主持。
始終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傳播,把國學、國藝做時代性解讀。
書畫作者介紹
冷萬裡,字遠,號寥遠,1956年生於北京,祖籍山東榮成。別署泥雅小居、聽雨軒、古漢堂、翠山居等。畢業於北京首都師范大學書法藝術專業,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生態書畫院副院長、北京書法家協會理事兼展覽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市西城區書法家協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北京市西城區文聯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