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通州行政副中心建設,北京市回應三大熱點問題--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首頁
人民網

人民網

關於通州行政副中心建設,北京市回應三大熱點問題

人民網記者朱競若、余榮華

2015年07月14日19:40  來源:人民網  手機看新聞  字號

提要:

聚焦通州,是長期醞釀的結果:

▲1993年《北京城市總體規劃(1991年-2010年)》,通州定位為北京衛星城。

▲2005年版的北京規劃中,提出通州為“面向未來的新城區”。同時,在總體規劃中提出在通州預留發展備用地,作為未來行政辦公用地使用。

▲2012年6月,北京市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落實聚焦通州戰略,分類推進重點新城建設,打造功能完備的城市副中心,盡快發揮新城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作用”。

▲2014年初,習總書記到北京視察時要求“結合功能疏解,集中力量打造城市副中心”。

▲《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和北京市貫徹意見中,這樣表述:“有序推動北京市屬行政事業單位整體或部分向市行政副中心轉移”。

 

最近一段時間,關於北京通州未來發展的猜測分析,成為網絡熱點,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中最熱門的話題。

7月10日至11日召開的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屆七次全會,全面部署了北京市貫徹《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的路線圖和時間表。

對於通州的定位和發展,會議透露的信息簡明扼要:“聚焦通州,深化方案論証,加快市行政副中心的規劃建設,2017年取得明顯成效。”

這意味著什麼?通州的情況究竟怎樣?針對各界十分關心的問題,記者採訪了北京市規劃委有關負責同志,請他們做更接近事實原貌的權威解讀。

北京市為何要副中心?

北京市規劃委主任黃艷首先跟記者強調的是,通州建行政副中心,絕對不是大規模的“造城行動”,這次規劃的優化調整,有一個要求叫“減量提質”,還有三把尺子:嚴格控制新增建設用地,嚴格劃定城市增長邊界,嚴格生態保護紅線。

據介紹,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規劃建設,主要發揮兩大作用: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帶動區域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和北京市貫徹意見中,有一句話很關鍵:“有序推動北京市屬行政事業單位整體或部分向市行政副中心轉移”。

北京市規劃委主任黃艷說,在國際上,超大城市和綜合型首都快速發展中,出現“大城市病”,是規律性的問題,通過建設“副中心”來應對,也是世界其他同等規模城市的努力方向,並且一般是國家行動。從首爾、東京、巴黎、倫敦,都可以看到這樣的發展過程。

她表示,北京市過去多年一直有加快新城建設的規劃和行動,但力度不夠。這次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下,由黨中央國務院直接推動,副中心的建設,與過去二十年的努力不可同日而語。

北京市的行政副中心建設,要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格局中觀察。北京市規劃委新聞發言人、副主任王飛解讀說,北京人口數量過度膨脹、水資源緊缺、大氣污染、交通擁堵、生態環境容量不足等問題,主要是中心城功能大而全、且過度聚集帶來的。要破解 “大城市病”,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關鍵要通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優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調整城市空間布局,重組城市功能。而加快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建設,正是其中的重要舉措。

副中心為何選通州?

北京優化調整城市功能和空間布局,為何選定通州作為副中心?

王飛表示,通州是京津冀城鎮體系中的重要節點之一,其脫穎而出,有其歷史和現實因素, “聚焦通州,加快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建設,不是現在才提出來的,而是經過了長時間的醞釀和深入的思考。”

通州的定位,前后經歷了四次演變。

第一個階段:衛星城建設。1993年《北京城市總體規劃(1991年-2010年)》中,通州定位為北京衛星城。

第二個階段:重點新城建設。2005年國務院批復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提出了新城發展戰略。規劃對通州新城的發展方向和功能定位做出了明確的要求:通州是承接中心城人口、職能疏解和新的產業集聚的主要地區,是東部發展帶的重要節點,北京重點發展的新城之一,也是北京未來發展的新城區和城市綜合服務中心。

其中“面向未來的新城區”是對通州新城唯一獨有的定位表述。同時,在總體規劃中提出在通州預留發展備用地,作為未來行政辦公用地使用。在這個階段,通州進入加快發展時期,完成交通市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環境整治等“打基礎”的重要任務,城市建設的基礎框架已初步形成。

第三個階段:城市副中心建設。2012年6月,北京市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落實聚焦通州戰略,分類推進重點新城建設,打造功能完備的城市副中心,盡快發揮新城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作用”。2014年初,習總書記到北京視察時提出“結合功能疏解,集中力量打造城市副中心,做強新城核心產業功能區,做優新城公共服務中心區,構建功能清晰、分工合理、主副結合的格局”。通州建設全面提速,運河核心區、文化旅游區等重要功能區的建設全面起步。

近看通州,經過二十余年的建設,已經具備承擔市行政副中心的基礎條件。地鐵1號線、6號線等便捷通達中心城﹔六環路、京哈、京津塘等高速公路,使通州具備了良好的對外交通條件﹔中心城優質資源向通州轉移,已有10余家中小學和醫院在通州開辦分校、分院﹔環境提升,運河兩岸景觀優美﹔城鎮建設用地有效控制,空間資源較為充足,根據初步梳理,通州區可利用土地資源約55平方公裡,功能疏解,預留有充足空間。

黃艷說:“總的來看,通州已經具備承擔市行政副中心發展建設的堅實基礎。”

未來通州如何規劃?

今年以來,通州越來越熱。下一步規劃發展,如何“減量提質”?

一是要把通州的規劃放在京津冀更大尺度中來考慮,根據自身定位和發展方向,加強區域互聯互通,促進區域生態共管,實現產業協同錯位發展。尤其加強與河北周邊地區的協同,避免在通州出現“再聚集”問題。

二是要把通州放在北京全市疏解的大局中來考慮。通過中心城存量功能的疏解,有序推動市屬行政事業單位整體或部分向市行政副中心轉移,從而帶動一些商務、文化等功能聚集,通過功能的聚集,逐步帶動中心城人口向通州轉移,在這個過程中,要逐步提高通州的人居環境和公共服務水平,提高吸引力。

三是要把通州放在全市生態綠地系統中來考慮。通州部分地區處於北京第二道綠化隔離地區內,下一步要大力建設以第二道綠化隔離地區為主體的郊野公園環、以北京周邊地區為重點的環首都公園環,實現城市組團之間的有效生態隔離,防止通州與朝陽、燕郊“攤大餅”式連綿成片發展。

四是要帶動城鄉統籌發展。通州區下轄9個鄉鎮,約300個行政村。要通過引導周邊小城鎮有序合理布局,發揮帶動本地城鎮化的作用,防止出現新的城鄉結合部問題。

五是要加快形成以公共交通為主體、對外交通快速便捷、內部交通人性化的交通系統:加強與中心城的快速軌道和快速路的交通聯系,實現半小時到達中心城﹔構建區域統籌的開放交通,實現與機場、周邊新城、周邊河北區域的便捷聯系﹔構建新城內部人性化的交通系統,通過小尺度街區、自行車和步行網絡體系、杜絕封閉大院等措施,力爭道路網密度達到現狀中心城道路網密度的1.5倍以上,同時加大林蔭道比例,建設一個以步行和自行車出行為主要方式的宜居城區。

六是要建立完善有特色、便捷、城鄉一體的公共服務體系。通過中心城優質的醫療、教育等資源的整體轉移,提升通州公共服務質量。大量設計高品質的公共空間,增加親近宜人的公園綠地、充滿活力的城市廣場,營造具有生活氣息的街道空間。大力完善一刻鐘社區公共服務圈,提升社區服務的便捷性。建立完善的城鄉一體化公共服務體系,加強周邊小城鎮和村庄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據介紹,目前通州區的發展規劃,正在結合北京市總體規劃修改同步完善。規劃過程中,已加強與河北的對接,實現“規劃一張圖”,解決邊界基礎設施、生態廊道等問題。北京市規劃委表示,規劃編制過程中,將積極“開門編規劃”,廣泛征求專家和公眾的意見。 

聯系本文記者

余榮華
[留言][博客][微博]
(責編:劉軍濤、宋煦冬)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時政要聞
人民日報重要言論庫
重要理論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務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