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踏波逐浪高(中國故事)

——來自浙江舟山群島新區的創業故事

袁亞平
2015年06月03日15:1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這裡的創業人涌動著澎湃的激情,這裡的創業故事如波似浪。

浙江舟山群島新區,我國首個以發展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國家戰略層面新區。這裡大小島嶼一千三百九十個,陸域面積一千四百四十平方公裡,地處大陸東部海岸線與長江水道的交匯處,構成一個近五百海裡等距離的扇形海運網絡。

浙江舟山群島新區,具有國家層面的戰略意義,天廣海闊。人民日報記者袁亞平攝

我乘客輪渡船,踏波逐浪,來回海面,上下島嶼,歷時十九天,遍訪定海、普陀、岱山、嵊泗四個海島縣(區),入漁民家,住小島屋,晨起觀日出,夜深聞濤響,記錄一二,寫就縮影。

在這裡揮洒青春

舟山跨海大橋,天地間宏麗的琴弦。人民日報記者袁亞平攝

剛從另一個海島,經朱家尖海峽大橋,來到沈家門東港外灘。徐方成自己開車過來,他一出車門,便快步向我走來。

短發濃黑,額宇亮堂,單眼皮的眼睛,小而有神。蓄著絡腮胡子,修剪整潔,時不時摸一把。

舟山聖島文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徐方成,說起前景,滿臉笑意。洛洛攝

徐方成1979年出生,是舟山聖島文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全國就業創業優秀個人,第一屆浙江省大學生“創業之星”。

他說:我至今記得很清楚,初中班主任對我說過:“要想邏輯思維嚴密,就得看《人民日報》。”讀高中的三年,每天中午,我捧著飯盒,在學校的閱報欄,看《人民日報》,從頭看到尾。報看好,飯吃完,一天不落。讀報,對我影響很大。

我老家在浙江西部常山縣的小山村,泥巴裡滾大的窮孩子,天天爬山,上山砍柴。父親,母親,舅舅,經常對我講,自己要多努力一點,要多為別人想一點。

2000年,我考上浙江海洋學院中文系文秘專業,學費需要七千多元。但家裡窮,隻能給我一千多元。我想到有親戚在江西,就一路去“化緣”。東拼西湊,就為圓這個大學夢。我第一次出遠門,就背了一個小包,包裡塞了幾件衣服。坐火車,轉汽車,乘輪船,到了舟山。從小在山裡長大,從來沒見過海,這是我第一次見到了大海。

我上大學的這一年,碰巧是國家第一次實行助學貸款政策,幫了我大忙。我申請了5000元助學貸款,加上家裡和親戚朋友湊的錢,交了學費。我大學三年的學業,都是在國家助學貸款資助下完成的。如果沒有國家的政策,或許我還讀不起大學。

我進大學第一天,就預算好,一天伙食費最多不能超過三元,早中晚三頓不能超支,早飯兩個實心饅頭加一碗稀飯,四角錢﹔中飯,米飯加蔬菜,五角錢﹔晚飯,米飯加豆腐,紫菜湯是免費的。精打細算,控制自己的費用。

再有就是制定鍛煉身體和學習的計劃。天天早上去鍛煉,我的學習目標比較明確,政治、哲學、法律、心理學,公關營銷、策劃、管理、財務……我天天泡圖書館,十幾本書同時看,有時也消化不了,囫圇吞棗,先吞了再說。

然后,就是考慮生計問題。連自己的生活都沒改善,何以談改變天下。

從大二開始,每個周末白天和平時的晚上,我一直在外面兼職。幫助促銷,發傳單,一分錢一角錢一元錢都要。隨后,接觸面廣了,幫助公司搞電子產品營銷策劃。后來,加入心理咨詢熱線,要通宵值班。

有一次,凌晨3時多,我才從外面回來。太晚了,就爬圍牆進校門。學生宿舍的門早鎖了,我住在四樓,又不能叫醒別人。我壯了壯膽,就沿著自來水管爬上去。

第二天,保安對我說:“你以后無論什麼時候回學校,都叫我,我給你開門,千萬不要爬自來水管了。”保安其實已發現我爬自來水管,怕我發生意外,就看著沒叫。以后每次半夜回來,保安都把我護送到寢室。

我騎自行車,跑遍了舟山本島的漁村和農村。年紀大的漁民、農民不會講普通話,逼著我學舟山方言。在一些舟山朋友面前,我經常吹牛,我比你們還土著,你們沒到過的地方我到過,你們不會講的方言我會講。

我一直相信,隻有你有夢想,隻要你不是腦袋空空,就不怕口袋空空,就一定會有所作為的。

(責編:王吉全、劉軍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