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人康抱著父親陳士榘的照片。1937年,時任八路軍115師343旅參謀長的陳士榘參與平型關戰役。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攝
楊秋華展示父親楊得志的照片。1937年,時任八路軍115師343旅685團團長的楊得志參與平型關戰役。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攝
陳士榘及其家人。
楊秋華
楊得志。
人物小傳
陳人康(63歲)
八路軍115師343旅參謀長、開國上將陳士榘之子。曾在解放軍第二炮兵任職,后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工作。
楊秋華(65歲)
八路軍115師343旅685團團長、開國上將楊得志之女。曾於解放軍總參管理局招待處工作。
退休后,有著軍人情結的陳人康還是習慣穿一身軍綠色衣服。
他總說生不逢時。
“當了個和平年代的兵,無法像父輩那樣抗擊外侮,叱咤疆場。”
他的父親陳士榘,28歲時參與平型關戰役。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當年,決策、指揮和參加平型關戰斗的各級指揮員,有278人被授予少將以上軍銜,其中元帥3位、大將1位、上將11位、中將36位、少將227位。
與聲名顯赫的父輩們不同,大多“將軍后代”的經歷如陳人康一樣:讀書、當兵、轉業,在人生大多數時間中,默默無聞,少有關注。
“雖然父輩間是同生共死的戰友,但子女后來卻很少來往。”陳人康說,這也是那個時代的特征。
許多年后,那些來往甚少、年約花甲的“將軍后代”們慢慢聚在了一起,通過講課等不同形式,頻頻“發聲”。
陳人康說:“當發現今日社會正將父輩們的傳統丟棄,正與他們的理想脫節。你就會明白,他們留給我們的,絕不僅有一個稱謂。”
每次見父親被要求敬軍禮
1968年,16歲的陳人康成為一名普通的解放軍工程兵戰士,父親陳士榘正是解放軍工程兵司令員。他並未因此受到特殊照顧,反而被要求做最艱苦的工作。
“干的是建筑工人的活,每天在工地上用耙子攪拌砂漿,挑水泥。”陳人康也沒什麼抱怨,“那個時代就是這樣,大多數將軍的子女都有相似經歷。”
他認為,這也來自老一輩革命家的意志,“他們是戰爭的勝利者,但並不認為勝利的果實應由自己的子女享受。”
對於父親,在陳人康看來更像是上級。從軍后,他每次見到父親都被要求敬軍禮,然后才叫爸爸。陳士榘對子女說:“我首先是你們的首長,然后才是你們的父親。”
1984年,陳人康轉業進入對外經貿大學工作。二十多年后,以普通干部退休。
陳人康說,上世紀60年代,他就讀於北京十一學校,這是一座典型的軍隊干部子弟學校,全班40多位學生,大多是將軍后代。如今,同學中做到局級以上干部或企業老總者,不到五分之一。
隨訪問團赴日拍中日友好紀錄片
2012年,陳人康第一次去日本。
年輕時,他在抗日電影裡看到日本國旗,會恨得咬牙切齒。
他關於抗戰的記憶不僅來自父親的講述以及史料,更有“親身”感受到的。1938年的午城井溝戰斗中,陳士榘被日軍炮彈炸傷,震裂的左耳膜使他落下終身聽力殘疾。
陳人康稱,家中原有很多父親在戰爭中的遺留物品,包括繳獲的戰刀,使用過的4把手槍等,但這些物品已先后捐贈給博物館、紀念館。
時代的變革讓他在花甲之年迎來一個使命。
2012年5月末,陳人康隨《暖流》訪問團前往日本,為中日建交40周年拍攝一部反映戰后中日友好交往的大型紀錄片。
訪問團團長為陳賡大將的兒子陳知建,50名團員幾乎都是抗日將領的子女。
“沒有人能比我們的父輩更深切地體會到戰爭的殘酷。寄希望於通過那段不幸的歷史讓兩國人民明白和平的意義,世世代代不再戰。”談及此次赴日,陳人康說他心情復雜,“心裡還是放不下那段屈辱和仇恨。”
隨訪問團到了日本,看到街上的日本國旗,陳人康還是覺得不舒服。
那一年,也正是釣魚島事件最受國人關注之時。盡管《暖流》因釣魚島事件而未公開播放,但陳人康認為,日本之行還是頗有價值,“拍攝途中認識了很多為中日友好長期甚至終生努力的人,理解了中日兩國是近鄰,維持和平友好才符合兩國的共同利益。”
123下一頁 123下一頁
![]() |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