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父輩傳統來教育黨員干部
早在《暖流》訪問團赴日的前幾年,一些115師及八路軍將領的后人,已越來越多地走在一起。
引領他們再次相聚的是突然萌生的各類軍史、戰史研究會和一些社團組織。
2009年,陳人康加入了江西干部學院組建的“紅軍后代授課團”。2012年6月,陳人康為主要創辦人員的“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井岡紅軍人物研究分會”挂牌成立,他還加入了成立不久的“八路軍研究會”。
開國上將楊得志之女楊秋華亦是這些社團學會的熱衷者,其中參與次數最多的,是頗有名氣的“將軍后代合唱團”,她已跟團天南地北參加了數十場演出。
陳人康稱,這些社團學會數量在近幾年迅速增加,成員都是“將軍后代”或是被大眾稱為“紅二代”的特殊群體。
這些“將軍后代”頻頻發聲的背后,是他們發現今日社會中,很多戰爭年代裡的優良傳統已被丟棄,“腐敗、不公等社會問題屢見不鮮。”陳人康說。
在“紅軍后代授課團”的課堂上,陳人康等人通過講述父輩們的傳統,來教育“下面坐著的黨員干部”。
有時會講到貪腐,“真是深惡痛絕。我們父輩流血犧牲絕不是為了讓一小撮利益集團得利。這就是理想信念問題,我們要的是人人都能平等地享受資源。”陳人康說。
“父輩們留下的精神烙印是艱苦奮斗。”陳人康卻不斷遇到讓自己不理解的事情,一位“紅三代”到井岡山,非要住總統套間。接待的人做工作,你住你爺爺住過的地方多好,年輕人不干。
他去某省參加會議,有關部門用警車開道,他去參觀名勝景區,也一路警笛轟鳴,享受特殊待遇的陳人康心裡不是滋味,“這太脫離群眾了”。
同樣,“將軍后代合唱團”也寄希望於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合唱團紀律嚴明,其中有一條最嚴格的禁忌:不允許給身在高位的“發小兒”遞條子。團員們到各地演出,地方上有不少兒時的朋友,但團內規定隻敘舊情,不談其他。
多年來,陳人康、楊秋華等人的課已講出了名聲,他們前往各地講課,甚至講進了中組部、講進了中南海。
更多的出席活動和前往授課的邀請電話不斷打來,陳人康耐心安排,極少拒絕,“傳承、宣講,這是我們的歷史使命。”他說。
想為父親戰死他鄉的部下立碑
陳人康給自己講課定下原則:不吹捧,不做結論,用細節還原歷史,讓聽者自己思考。
多年前,他寫了一本關於父親的回憶錄,“現在來看,這些故事大多來自父親的回憶口述和相關書籍。”陳人康發現,這些回憶和記錄並不全面,“聽父親講往事時我太年輕,很多問題當時沒問清楚,而書籍資料大多經過篩選和審查。”
他試圖通過自己的研究拾遺補缺,去解放軍檔案館等地查看,找父親的老部下、老戰友講述,讓很多因特殊時代等原因遺失的歷史,還原本來的面目。他說:“這些歷史可能進不了歷史書,但確實是歷史的一部分,作為子女,我們有使命去補充這些歷史。”
在對父親戰爭歷史的挖掘研究中,陳人康還發現了父親未竟之事。平型關大捷后,八路軍115師奉命前往山東抗日,留下陳士榘率領一個補充團在山西,建立晉西根據地。
補充團很快壯大發展成3個團,新兵多是山西青年,陳士榘擔任晉西支隊司令員。1940年,他奉命率部前往山東戰場,“帶著這支山西子弟兵一路打了過去”,陳人康研究發現,部隊中不少山西籍士兵相繼在途中和山東戰場犧牲。這些戰士大多葬在山東,但墓地長期無人祭掃,這些將士在山西的親屬后代並不清楚他們的下落,無法祭奠。
他打算在兩地間進行牽線聯絡,至少要先為這些戰死他鄉的將士立起紀念碑,“人是跟我父親走的,這個使命理應由我完成。”
上一頁123下一頁 上一頁123下一頁
![]() | ![]() |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