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沒啥別沒錢,有啥別有病”。一人生病全家忙,有擔憂,有嘆息,有無奈,有眼淚。看病難、看病貴,成了每個人心中的痛點。又是一年歲尾時,醫改究竟改了啥?
有一個詞叫“靜水深流”,意思是,水面風平浪靜,水下激流涌動,這種變化往往不易覺察。如今,醫改進入“深水區”,不會總是波瀾壯闊、風起雲涌,而是靜中有動、由淺及深,這也是一種新常態。2014年,醫改迎難而上,可圈可點,真的很給力。
醫改是一道世界性難題,公立醫院改革又是難中之難。看病難、看病貴,主要集中在城市大城市。2014年,我國拉開城市公立醫院改革序幕。浙江省所有公立醫院取消藥品加成,率先告別“以藥補醫”時代。全國已有2300多個縣級公立醫院取消了藥品加成,調整了醫療服務價格。福建省三明市打出漂亮的“組合拳”,讓公立醫院回歸公益性質、讓醫生回歸看病角色、讓藥品回歸治病功能,實現了百姓可接受、基金可運行、財政可持續,工資總額核定不與藥品、耗材、檢查、化驗挂鉤,扭轉了醫院和醫生的逐利行為。事實証明,“三明模式”提供了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的生動范例。
“全國人民上協和”“不到協和心不死”,這是我國醫療資源配置不均衡的一個縮影。對於不少人來說,無論大病小病,哪怕是“蚊子咬一嘴,蒼蠅踢一腿”,都希望到最好的醫院、看最好的專家、吃最好的藥。這種不合理的就醫習慣,既加劇了看病難,也浪費了醫療資源。2014年,全國各地積極探索分級診療制度。青海省全面建立基層首診、分級診療、雙向轉診機制,運用經濟杠杆撬動醫療資源配置,避免“有病亂投醫”。浙江省8個縣(區、市)試點分級診療服務,參保居民原則上在當地首診,由首診機構根據病情確定是否需要轉診。黑龍江推出“限治病種”制度,要求30種常見病在鄉鎮治療,50種常見病在縣裡治療。
我國基本醫保參保人數已經超過13億人,覆蓋95%以上人口,織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基本醫療保障網。但是,仍有一些人無力負擔大病醫療費,因病致貧。近年,媒體曾多次報道“自制血透機”“自鋸病腿”等事件,這些極端個案刺痛了社會的敏感神經,沖擊著公眾的心理底線。大病保障是社會的“穩壓器”和“壓艙石”。托住底線,避免出現家庭災難性醫療支出,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2014年,我國大力推進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各省都開展了大病保險試點,有10個省全面推開,鼓勵商業保險機構承辦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旨在彌補基本醫保不足,增強抵御大病風險能力。同時,29個省份設立了疾病應急救助基金並出台實施意見,已有23萬人受益。今后,“三無”病人需要緊急救治時,醫院將不再有后顧之憂。
2014年底,北大國際醫院開業,成為社會資本辦醫的“新地標”。提高社會辦醫比重,可以發揮“鯰魚效應”和“倒逼效應”,促使衛生資源配置更合理。2014年,我國放寬非公立醫療機構配置大型醫療設備要求。同時,推進和規范醫師多點執業政策。
醫務人員是醫改的主力軍。如果沒有一批好醫生,醫改永遠“挂不上擋”。2014年,我國啟動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這是我國臨床醫學人才培養制度的一塊裡程碑。今后,5年制醫學本科生畢業后,必須經過3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目前,國家確定首批450家三甲醫院作為培訓基地,5萬名醫學畢業生進入基地“孵化”,3年后將成為“標准化醫生”,為更好保障國民健康提供有力支撐。
人生最大的悲劇,不是“人活著錢沒了”,也不是“錢還在人沒了”,而是“錢也在,人也在,健康沒了”。也許,“天下無病”只是一個美好願望,但“病有所醫”卻可夢想成真。這是百姓的期盼,也是醫改的使命。
《 人民日報 》( 2014年12月27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