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恩施市市長李國慶(左二)下鄉調研。
12月10日早上,恩施市政務服務中心一開門,舞陽壩街道辦事處的居民盛瓊就第一個來到市國土局窗口前,辦理土地使用証換証業務。10多分鐘就順利取得了土地使用証。轉身到住改辦辦理房產証換証業務,同樣快速辦結。
“方便,真是方便……”高興的合不攏嘴的盛瓊說,如果是以前,辦個証先要到黃泥壩的國土局,然后再跑到航空路的房產局(住改辦),來回跑,一天就隻辦得好一個事。
“發生這樣的變化,得益於黨的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帶來的干部作風大轉變。”恩施市市長李國慶對記者說。
李國慶還清楚的記得,今年6月,在市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上,他那次嚴厲的自我批評:“我說自己出差基本上是坐飛機,很少坐火車、汽車,在醫院看病從不排隊,住院也是住有專人看護的VIP病房。家裡燈壞了,水管不通,直接給機關事務局打電話派人修。”
會后,這段話成為各路媒體爭相報道的熱點,也給他帶來了不小的壓力,但李國慶並沒有后悔。在之后的一次干部大會上,他提及媒體報道自己的這段“自我批評”時說:“有人說,我說的這是個小事,我認為,作風問題沒有小事,轉作風就要從小事和細節入手。”
事后,與會的干部們明顯感覺到了一些轉變。恩施市各黨政機關紛紛從小事入手制定規章,給小事定規矩。
“工作日午餐不得飲酒﹔不得用公款相互吃請﹔不得用公款支付娛樂消費﹔不得用公款相互送禮。6月,該市出台《恩施市嚴肅干部工作紀律十條規定》,為全市黨員干部“正衣冠”。
在恩施市,不少鄉鎮干部一直都是“走讀”:早上開車去鄉鎮上班,下午下班就回城裡。對此,群眾意見大。萬一有緊急事情需要處理怎麼辦?為此,市紀委出台規定:禁止鄉鎮干部“走讀”。
有群眾反映少數干部開車不講規矩,該市及時出台兩條規定:《公務用車交通違法行為責任追究辦法》、《國家公職人員違反交通法律法規責任追究辦法》。短時間內,該市公職人員交通違章情況降低到不足以前的十分之一。
“加強干部作風建設,核心是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隻有深入基層,到群眾中去,傾聽群眾呼聲,才能真正做到密切聯系。”李國慶說。今年下半年,他組織了各級干部進村入戶下企業,聽取群眾意見和建議,建立了覆蓋全市的干部聯系群眾網絡。
得知農村偏遠地區村民吃水難。恩施市努力推行“一杯清水”這個“民生工程”。
10月28日上午,當清澈的自來水流進沐撫辦事處營上村民周傳平家時,圍觀的男女老幼不約而同地歡呼聲。讓李國慶也忍不住激動萬分。他說,這是自己今年來最感欣慰的一件事。
半年來,恩施市的轉變還體現在便民利民上。他們把最好的辦公樓騰出來,組建“市民之家”,將全市所有審批窗口前移到中心辦事大廳,讓群眾辦事不再有“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尷尬。
如今,這種便民服務還延伸到了村委會服務大廳。老百姓辦事不出村,村干部幫忙跑腿。村民隻需要在村委會便可拿到自己所辦理的証件。
近幾個月的變化鳳鎮黨委書記崔宇輝都看在眼中。“這裡面最重要的是體現出了服務意識的轉變。”崔宇輝說,便民服務中心快捷的辦事流程讓村民們得到了實惠,老百姓對他們的評價才會越來越好。
李國慶自豪地評價說,“現在,恩施市的干部久坐辦公室的少了,下基層實干的多了﹔看報喝茶的少了,加班加點的多了﹔態度不好的少了,微笑服務的多了﹔辦事拖拉的少了,工程進展加快了。這就是最大的轉變。”
記者手記:
作為一個偏遠的縣級市,恩施市有針對性地抓作風建設,而且抓出了成效,讓記者感觸頗多。
2月動員,3月份推進,10月總結。黨員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給恩施市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市委常委帶頭召開的專題民主生活會,相互批評有辣味沒有異味、尖銳不尖刻、紅臉不拉臉,在全市范圍內起到了帶頭示范作用。上行下效,大家紛紛表示“酣暢淋漓、終身難忘”。
正是因為這場庄嚴的精神洗禮,讓恩施市937個基層黨組織,28000多名黨員、11673名干部“穿百姓鞋、走百姓路”,開始了心靈深處一輪新的征程。
翻開“對賬單”,把時間檢索到2月—10月之間,這個時間軸上,恩施市發生了很多變化。整改讓恩施市的各項建設工作得以穩步推進,老百姓的生活生產條件不斷得到改善,實現了讓群眾得實惠的初衷。
“成效越多,越說明我們過去還有很多不足。”該市市委書記向前進說:“活動的成效不是‘功勞簿’,而是‘對賬單’。”這次活動就是一次伴隨著陣痛與漸悟的集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