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倒回10月16日,意大利米蘭。
正在米蘭出席第十屆亞歐首腦會議的李克強會見了同樣參會的巴育。這是繼泰國政局變動后,兩國總理首次會面,他們的手第一次握在了一起。
李克強對巴育說,中國希望能落實好兩國已經達成的共識和協議,統籌推進中泰高鐵合作。
話雖不重,卻透著鋒芒。言下之意,政府行為不能“兒戲”,不能因為泰國國內局勢的變化,就把兩國的鐵路合作給耽誤了。
19日,李克強結束與巴育的會談后,走出泰國總理府。
去年10月李克強訪問泰國時,曾和時任泰國總理英拉達成“大米換高鐵”的諒解備忘錄。中方有意參與廊開至帕棲高速鐵路項目建設,並以泰國農產品抵償部分項目費用,這一合作方式后來被媒體稱為“大米換高鐵”。當時,泰國計劃修建連接首都曼谷與北部城市清邁之間的4條鐵路,使泰國成為連通整個東南亞地區的樞紐。
“大米換高鐵”為何暫停?
泰國國內局勢生變,今年3月,泰國憲法法院判決國會已通過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違憲,這意味著該項目的核心部分——泰高鐵項目也隨之暫停。而隨著5月泰國憲法法院判處解除英拉的總理職務,“大米換高鐵”計劃更是顯得遙遙無期。
泰國軍政府“全國維護和平秩序委員會”隨后批准了2015—2022年交通基礎設施發展戰略。戰略中提到,8年內將建成8條復線鐵路,6條在原有基礎上改建而成,2條為新建初始時速為160公裡的復線。
李克強和巴育的第二次握手在北京。
11月9日,巴育率代表團來北京參加APEC會議,期間,李克強和巴育舉行了會談,雙方達成了恢復鐵路合作的共識。
和去年達成的“大米換高鐵”相比,李克強這次訪問泰國期間,中泰達成的鐵路和農產品合作,可以說是“升級版”,是之前的擴充、延伸與升級。
對泰國而言,有利於泰國基礎設施建設,有利於整個地區的互聯互通,有利於泰國商品的出口。
中國鐵路工程的距離從去年商定的300公裡增加至800公裡。對中國而言,可以轉移中國富余產能,讓中國裝備和技術接受國際市場的考驗,促進國內產業升級。此外,這條鐵路將是中國在中南半島修建的第一條標准軌鐵路,有利於擴大“中國標准”的影響力。
雙贏合作來之不易,且行且珍惜。
圖片來自網絡,轉載請注明來自微信公眾號鏡鑒(jingjianpd)。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