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景
當務之急是“保命”
新京報:《盜墓筆記》和《鬼吹燈》都要拍成電影,可能會帶來新一輪的盜墓文學熱和文物熱,在你看來,這種熱潮對於清東陵是一種壓力還是機遇?
王兆華:我是比較排斥這種熱潮的。對於文物保護來講,這類題材的作品往往會滲透一些盜墓的技巧和方法,對於全國的古墓葬的保護不利。
但反過來看,對於旅游又是一種促進,它滿足了人們的獵奇心理,清代皇家文化對於現代人來說有足夠的吸引力。清東陵本身就是用磚、石、瓦、木寫成的一部清朝歷史。
新京報:故宮現在利用互聯網手段在品牌營銷上有很多新的花樣,清東陵在這方面是否有計劃?
王兆華:我們還沒有呢,現在當務之急是“保命”,得把這些東西保存下來,所以顧不上那些。2010年開過一次座談會,很多地方的文物景區都有人參加,當時有人也說,怎麼提高展示水平、怎麼提高接待能力,我說你們都是從中心城市來的,啥時候你們去我那看看,我們那警衛得靠人和狗,房子用棍支著呢,我們哪還有精力想別的,保命都保不起。
現在,我們也開始提升了,有數字化保存、網絡化營銷、國家五A級景區創建等等。
新京報:這次投入這麼大,會給景區以后的經營帶來壓力嗎?
王兆華:這方面沒有壓力,國家投入沒有把這部分成本轉嫁到景區身上,其實我們每年的運營成本也不低,得投入1000多萬,就拿滅火器來說,每年更新的費用就得十幾萬,這都得從景區收入裡支出。
新京報:清東陵這些年的游客量處在什麼規模,旅游接待和文物保護之間的矛盾怎麼協調?
王兆華:每年的游客量近60萬人次。其實對於這些古建筑來說,有人來旅游是好事,因為這讓這些建筑有了人氣,更容易保存,如果沒人來,這些房屋不出幾年就變糟發霉了。這次修繕肯定會對旅游有影響,造成游客不便,我們最大限度地安排好旅游線路,減少對游客的影響。
新京報:在你看來,文物以什麼樣的方式存在,價值才會發揮到最大?
王兆華:文物修繕與保護只是第一步,目的是為了展示,傳遞文物的歷史信息和價值,展示的目的又是為了延續,延續的不僅僅是文物本身,更是一種文化,包括宮廷文化、墓葬文化、祭祀文化,也包括修繕的技術和記憶。再過一百年,我們這代人不在了,那時的人們再看這些記錄,會知道原來公元2014年前后,清東陵是按照清朝的工藝修繕的,我們也可以這麼修。
新京報記者 賈鵬 實習生 王蘊懿 河北唐山報道 A18-A19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