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經濟形勢綜述之四】
我國的對外開放在過去的三十多年裡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新時期為適應經濟全球化新趨勢,推進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我國提出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以對外開放的主動贏得經濟發展的主動、贏得國際競爭的主動。
“一體兩翼”: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
受地理區位、資源稟賦、發展基礎等因素影響,我國對外開放總體呈現東快西慢、海強陸弱格局。商務部部長高虎城說:“‘一帶一路’將構筑新一輪對外開放的‘一體兩翼’,在提升向東開放水平的同時加快向西開放步伐,助推內陸沿邊地區由對外開放的邊緣邁向前沿。”
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諸多經濟指標顯示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全新階段——經濟總量世界第二,進出口貿易總額世界第一,外匯儲備世界第一,外商投資額世界第一,對外投資躍居世界第三,預計不久將成為資本淨輸出國。與此同時,2008年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減速,歐美國家調整經濟發展政策,中國與外部的經濟關系悄然發生變化。
通過資本輸出的方式,將帶動我國全球貿易布局、投資布局、生產布局的重新調整。發展改革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說,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我國將以資源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為重點,在沿線國家發展能源在外、資源在外、市場在外等“三頭在外”的產業,進而帶動產品、設備和勞務輸出。
張燕生說,統籌東中西,運用全國之力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是我國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的重要基礎。在“一帶一路”戰略中,西部地區是重要通道、平台、載體、能力建設的直接利益攸關區域﹔中部地區是重大裝備制造、綜合物流、人才開發的后援基地和共同“走出去”基地﹔東部地區既是高端人才、先進技術、優質商品、現代服務和能力建設的重要策源地,又是離岸貿易、金融、投資、貨幣的重要運籌地。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普遍處於經濟發展的上升期,開展互利合作的前景廣闊。高虎城表示,深挖我國與沿線國家合作潛力,必將提升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在我國對外開放格局中的地位,促進我國中西部地區和沿邊地區對外開放,推動東部沿海地區開放型經濟率先轉型升級,進而形成海陸統籌、東西互濟、面向全球的開放新格局。
開放包容:與“絲路”國家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互利共贏”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原則。專家表示,“一帶一路”建設具有空間范圍、地域和國別范圍上的多元、開放和包容性,需要區域內各國共同推進合作進程,通過打造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把各國緊密聯系起來。
“‘一帶一路’不是中國單方面的戰略布局,最終所形成的格局取決於沿線國家的意願。”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亞非研究所副主任袁波說。
“一帶一路”沿線大多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約佔全球的63%和29%。這些國家要素稟賦各異,發展水平不一,互補性很強。建設“一帶一路”,有利於我國與沿線國家進一步發揮各自比較優勢,促進區域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和資源高效配置。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