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改革委對外經濟研究所國際經濟合作室主任張建平說,“一帶一路”倡議的地域和國別范圍開放包容,有彈性。古代陸、海絲綢之路上的國家、當前我國的友好鄰國均可參與。中亞、俄羅斯、南亞和東南亞國家是優先方向,中東和東非國家是“一帶一路”交匯地,歐洲、獨聯體和非洲部分國家也可融入合作。中國國內的各相關省份都可以參與。
袁波認為,目前我國在產業、技術、資金和市場上具備比較優勢,可以與沿線國家進行雙向對外投資合作,我國不但能夠在沿線國家投資設廠,而且還可以幫助其產品進入廣闊的中國市場。未來,我國應當緊密結合各國各方發展實際,推動實施一批有需求和共識、影響力大、帶動性強的重大合作項目,以點帶面、從線到片,共同打造沿線區域合作的貿易流、產業帶、聯通網、人文圈,以更廣范圍、更高水平的經貿合作加快推動“一帶一路”建設。
參與引領:在國際規則制定中注入更多中國元素
我國是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參與者和堅定支持者,也是重要建設者和主要受益者,在構建新一輪全方位的對外開放中,將更加注重在國際規則制定中發出更多中國聲音和注入更多中國元素。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體學習中指出,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是我國積極參與國際經貿規則制定、爭取全球經濟治理制度性權力的重要平台,我們不能當旁觀者、跟隨者,而是要做參與者、引領者,善於通過自由貿易區建設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在國際規則制定中發出更多中國聲音、注入更多中國元素,維護和拓展我國發展利益。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國際經濟關系研究室主任趙江林認為,推出“一帶一路”的構想,正是中國與外部經濟關系調整的自然延伸,意味著中國正在努力將自身的經濟增長體系轉化為區域增長體系。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說,當前全球貿易體系正經歷自1994年烏拉圭回合談判以來最大的一輪重構。中國第一階段的對外開放是利用經濟全球化機遇參與國際分工,重在參與別國創造的機會,在新階段的對外開放中,中國要主動為自己和別國創造經濟發展的機會。積極參與、引領國際規則的制定能更好地為本國和別國創造機會。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