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扎實推進。
11月15日下午,一輛黑色轎車從天津濱海新區行政審批局的辦公樓出發,2個多小時后,駛入天安門東側的國家博物館。
車裡,有109枚已廢棄的公章。與這些公章一起被封存的,是曾經困擾市場的審批權力。
簡政放權,成為深化改革的“先手棋”。截至目前,新一屆政府已取消和下放7批共632項行政審批等事項。
重點領域改革也好戲連台:
財稅改革重磅推出。預算法完成20年來首次大修,開啟邁向現代財政制度的新時代﹔營改增試點持續擴圍,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小規模納稅人平均減稅40%。
價格改革穩步前行。先后放開、調整10多項商品與服務價格,新一輪價改又將扑面而來。
國企改革全面提速。北京、上海、山東等16省市國資國企改革方案出爐,50%的省市明確發展混合所有制的時間表和目標。
金融改革拉開大幕。民營銀行試點破冰,金融市場准入進一步放開﹔存款保險制度即將建立,金融市場競爭有了更結實的安全網……
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15個領域、330多項重大改革舉措正陸續展開。
——民生持續改善。
經濟增長有所減速,民生改善卻在加速,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踏實。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86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2%,成功跑贏GDP增速。發展不只是數字,也是每個人的生活。黨和政府不斷提高發展的包容性,把發展中的“人”字寫得更大。
新思維 新認識
一年來,中國經濟的起與伏、喜與憂,也使我們對新常態下的經濟規律和階段性特點有了新認識。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適應新常態,應當多一些“平常心”。
隨著潛在增長率下降、資源環境壓力加大,我們“做不到”也“受不了”像過去那樣高增長。充分尊重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這一客觀現實,就要既堅持底線思維,防止在速度下台階過程中意外“摔跤”,又保持戰略定力,徹底擺脫“速度情結”“換擋焦慮”,不急不躁,順勢而為。增速高一點或低一點並不重要,關鍵看經濟運行質量。
新常態下,經濟結構發生全面深刻的變化,不斷優化升級。適應新常態,應當多一些“耐心”。
人口結構變化、要素成本上升,倒逼經濟結構調整。在打造“升級版”中,先進生產力不斷釋放、擴張,落后生產力日漸萎縮、退出,涌現了一系列新增長點,也使一些行業付出產能過剩等沉重代價。適應新常態,需要咬緊牙關、忍住陣痛,同時呵護好新的先進生產力成長。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適應新常態,應當多一些“進取心”。
隨著勞動力、資源、土地等價格上揚,依靠低要素成本驅動的老路已走不通,必須把發展動力轉換到科技創新。而創新仍是“軟肋”,還須下大力氣推進。
新常態下,遇到多種挑戰,也迎來新的機遇。中國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空間大,我們完全有條件、有能力保持較長時期的中高速增長。
新調控 新作為
這一年,面對新常態,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成為中國經濟巨輪的新舵盤。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