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三門峽大壩鳥瞰。 |
三門峽新姿。 |
湖中嬉戲的白天鵝。 |
函谷關雄姿。 |
掃描二維碼 |
三門峽
三門峽地處豫陝晉三省交界點,這裡有七千年仰韶文化,曾被譽為東西兩京鎖鑰地。如今,三門峽市正圍繞建設中原經濟區重要支撐、區域合作示范城市和豫晉陝黃河金三角區域性中心城市“三大戰略定位”,強力實施大通關、大交通、大商貿、大旅游和高新產業發展“四大一高”戰略。
這裡有七千年仰韶文化,四百裡崤函古道,東西兩京鎖鑰地,商貿往來必經路﹔早在夏商周時期,這裡就見証了車水馬龍的繁華﹔古絲綢之路的開通,更使其成為晉陝豫交界處的“金三角重鎮”——這裡,便是三門峽。
今日三門峽,作為黃河金三角產業轉移示范區的重要支點城市和陸上絲綢之路的重點節點城市,享受中原經濟區和關中—天水經濟帶等政策疊加優勢,正以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建設為目標,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轉型發展的步伐中,努力在復興絲綢之路上有更大作為,為黃河金三角區域合作發展和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天鵝之城的新定位
滔滔黃河在這裡經過,浩浩蕩蕩。三門峽位於中原的西部,地處豫陝晉三省交界點,界於中國歷史上的兩大文明古都——東都洛陽、西都長安之間,自古被譽為“兩京鎖鑰之地”。
三門峽市區東去30多公裡,起伏的山巒間,一段石壕古道分外引人注目。230米長的灰白岩石上,車轍痕跡深重、交錯。這一段遺存的崤函古道,是我國絲綢之路唯一的道路遺跡。崤函古道蜿蜒240公裡,地勢險要,道路崎嶇,是歷史上東西兩京之間溝通不可或缺的大通道。唐太宗曾有詩雲:“崤函稱地險,襟帶壯兩京。”
崤函古道猶如深深鐫刻在山石之上的歲月音符,向世人彈奏著“早期中國”文化交流、商貿往來、征戰殺伐、鼓角錚鳴的動人旋律。實際上,早在夏商周時期,這條石道就開始通行,絲綢之路開通后,崤函古道又成為其重要的干線路段之一。古絲綢之路大交通帶來了文化、經濟的高度交流和融合,極大地推動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使之成為豫晉陝交界處的“金三角重鎮”。
大河湯湯,崤函巍巍。三門峽是一塊文化積澱深厚的沃土。這塊早期中國文明的聖地,以澠池仰韶村遺址、市區廟底溝遺址、靈寶北陽平遺址群等為重要支撐點,以崤函古道為軸線,構筑起“早期中國”文明長廊的堅實根基。黃河文明造就了燦爛的三門峽歷史文化,仰韶文化、廟底溝文化、黃帝文化、老子文化、虢國文化、陝州文化等眾多文化匯聚於此。三門峽以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優越的區位優勢,成為五千年中華文明的一顆耀眼明珠,讓世人矚目趨往。
承負著歷史的榮光和使命,三門峽人把當代文明在這片沃土上播撒,讓古老的三門峽煥發出新的光彩。面對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加強晉陝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合作規劃的新形勢、新任務,作為絲綢之路一個重要節點城市,近年來,三門峽積極進行了現實探索和准備。三門峽人發揚“明理誠信、善做善成”的三門峽精神,圍繞建設中原經濟區重要支撐、區域合作示范城市和豫晉陝黃河金三角區域性中心城市“三大戰略定位”,強力實施大通關、大交通、大商貿、大旅游和高新產業發展“四大一高”戰略,以實現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五位一體”建設為目標,充分發揮支點、節點作用,自覺擔負起黃河金三角產業轉移示范區和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融合發展的責任,進一步擴大開放,以實實在在的發展造福三門峽和黃河金三角地區的市民百姓。
天鵝之城的新機遇
一條絲綢之路,使東西方的經濟文化匯合交融。三門峽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及“絲綢之路文化產業經濟帶”的一部分,既是中原經濟區建設主戰場之一,又是晉陝豫黃河金三角地區跨區域合作的橋頭堡,既享受了中原經濟區、關中—天水經濟區、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和晉陝豫黃河金三角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3+1”政策疊加優勢,又承擔著中西部地區新的增長極、欠發達地區跨區域合作示范區的歷史使命。
3月5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抓緊規劃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並將其確定為今年的國家重點工作有序推進,繪就了“一帶一路”的經濟發展藍圖。這一宏偉藍圖的確定,對沿線各地產業而言,文化、旅游、貿易、金融、交通將首先獲益。3月31日,《晉陝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合作規劃》正式獲得國務院批復,也為三門峽創造更多發展優勢。
市委書記楊樹平說:“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是黨和國家的重大決策部署。面對新的歷史機遇,三門峽滿懷期待。《晉陝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合作規劃》獲得國務院批復,黃河金三角成為跨省承接產業轉移合作示范區。三門峽要持續加強區域合作探索與實踐,在推進黃河金三角三省四市跨區域、次區域合作先行先試的同時,和這裡1700萬人民群眾一起,努力在復興絲綢之路上有更大作為。”
三門峽區位優勢優越,地處豫晉陝黃河金三角地區,西接關中,東守中原,南望荊楚,北鄰三晉,自古就是戰略要地。近年來,三門峽加快與黃河金三角其他三市的跨省區域合作,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喜人成績。《晉陝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合作規劃》獲批后,三省四市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全方位合作正在有序推進且不斷邁向深入。
站在新起點上,三門峽一如既往地發揮其獨特的政策和區位優勢,依托絲綢之路這一世界文化遺產,扎實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文化部“絲綢之路文化產業經濟帶”以及沿黃九省(區)黃河之旅旅游聯盟等各項工作部署,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轉型發展的步伐中,為黃河金三角區域合作發展和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天鵝之城的新發展
絲綢之路崤函古道石壕段遺址,是三門峽濃郁人文歷史乃至華夏兒女、世界民族在文化交流、商貿交通發展史上留下的鮮明印記。而近年來三門峽市圍繞“三大戰略定位”,強力實施“四大一高”戰略,則是其作為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城市所作的新探索。
“大通關”鋪就了對外開放“高速路”。2008年以來,在豫晉陝黃河金三角地區率先建成三門峽海關、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國家鋁及鋁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三大“國字號”通關機構和國家果品及果蔬汁檢測重點實驗室,為三門峽及周邊地區的產品走出國門暢通了渠道,搶佔了區域對外開放的制高點。
“大交通”為轉型發展提供硬件支撐。圍繞把三門峽打造成全省乃至中西部地區重要的戰略交通樞紐,2008年以來,三門峽市先后投資近200億元實施了連霍高速改擴建、三門峽至靈寶快速通道等一批重大交通項目。去年,蒙西華中鐵路晉豫指揮部落戶三門峽,境內基本形成了連南貫北、承東啟西的“三縱四橫”綜合交通網絡,縮短了三門峽與外部市場的距離,為承接國際和沿海產業轉移創造了良好條件。
“大商貿”“大旅游”提升了三產層次和水平。圍繞建設黃河金三角區域性商貿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目標,以會展經濟為龍頭,以商務中心區和特色商業區為載體,著力打造現代服務業產業集群,三門峽商務中心區被確定為河南省示范區。三門峽被確定為中國特色商品博覽交易會永久會址,2012年、2013年成功舉辦了兩屆中國特博會,共實現現場銷售額7億元,綜合拉動相關產業增收40億元,三門峽成為了黃河金三角地區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匯聚的熱土。
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優勢,三門峽以黃河景觀為主線、黃河文化為內涵,著力打造“黃河三門峽·美麗天鵝城”城市品牌,連續舉辦了20屆中國(三門峽)國際黃河文化旅游節,倡導建立了中部六省與沿黃九省(區)合作開發的“6+9”大黃河之旅聯盟。
高新產業發展促進了結構調整產業優化。依托現有的工業基礎,該市加快同類項目集中建設、上下游企業集中布局,實現從原材料粗加工向配套加工、精深加工轉變,推動“黃、白、黑”等傳統優勢產業的產業鏈向后端延伸、價值鏈向高端攀升,將資源最大限度地“吃干榨淨”。2013年,該市規模以上從事高新技術生產企業96家,科技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達到53.9%。
近5年,三門峽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4%,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7%,裝備制造、新材料等先進制造業佔工業增加值的比重上升了11.3個百分點。
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生態,現代化城市離不開綠色。近年來,三門峽在強力實施“四大一高”戰略,推進傳統產業高端化、新興產業規模化“一高兩化”、加快經濟轉型發展的同時,著力強化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絕不要帶污染的GDP。”早在2008年,三門峽市就明確提出,“凡是單純挖金、挖鋁、挖煤的投資商,一概婉言謝絕﹔凡是搞高新產業、延長產業鏈和現代服務業的投資商都要高接遠迎。”該市啟動“藍天碧水”工程,持續推進大氣、水體、土壤、重金屬等污染治理。如今,三門峽的天更藍了,地更綠了,水更清了,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年平均300天以上。
每年冬季,成千上萬隻白天鵝不遠萬裡飛臨三門峽庫區過冬棲息,形成一道獨特的亮麗風景,吸引五湖四海的賓客前來觀賞。
初冬的三門峽天鵝湖,碧波萬頃,水清如玉,聖潔的白天鵝優雅從容,自在嬉戲。白天鵝與人和諧相處,與這座城市相契相融,正在升騰為一種文化,一種精神。
“黃河三門峽·美麗天鵝城”,一個充滿活力、極具競爭力的三門峽正迅速崛起。這是祖先給予三門峽人的啟迪,也是歷史賦予三門峽人的神聖使命。在三門峽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明理誠信、善做善成”的三門峽人秉承歷史文化之光,正在創造散發光彩的現代文明!
人民網鏈接地址:
http://tv.people.com.cn/n/2014/1112/c364580-26010948.html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14年11月13日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