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努力:李聚奎率第四大隊“搜索”袁、王舊部
在“解決”了袁、王二人並改編他們的部隊以后,西路行委對於袁、王在井岡山上的余部仍不放心,遂令紅六軍(后稱紅三軍)第三縱隊派出部隊上山“搜索”。這一任務,由縱隊政治委員劉作述親自交給了第四大隊,當時李聚奎任紅六軍第四大隊大隊長。
據李聚奎回憶,4月初,他帶領第四大隊上了井岡山,到處尋找袁、王余部的行蹤,並派一些戰士化裝偵察,結果一無所獲。但是,在幾天的“搜索”中,卻親眼看到當地群眾對他們的行動很反感,而對袁、王的舊部則倍加愛護。有一次,第四大隊的偵察員明明偵察到袁、王的余部在一個村子裡落腳,但當他們大隊的人馬到達時卻連一個人影都見不到。他們問村裡的群眾:“王佐的部隊上哪裡去了?”得到的回答卻是“我們不知道”。李聚奎感嘆道,袁王的部隊是得到人民群眾愛戴的,他們自身可能在組織紀律上存在問題,但說袁、王叛變是沒有任何根據的,充其量不過是內部矛盾而已。
這次紅六軍隊伍“搜索”或“圍剿”袁、王舊部的計劃沒有實現,不過這時井岡山還沒有完全淪陷,收復井岡山的任務還沒有正式提到日程上來。
第二次努力:紅八營在陰陽山擊斃謝角銘
井岡山軍事堡壘被白色化,對於贛西南紅色區域的割據形勢極為不利。它不僅破壞了贛西與贛南武裝割據的地域連接,而且等於在贛西紅區的背后插上一把尖刀,使贛西南根據地存在著背后受敵的威脅。另外,許多客籍民眾也被趕到了共產黨和紅軍的對立面,革命積極性削弱了。西路行委也看到了寧遂保衛團帶來的極大危害,下決心除掉心腹之患,重新恢復井岡山區這一軍事堡壘。
為了專門對付寧遂邊防保衛團,3月18日,邊界紅色警衛連在新城成立,從各區調選了120余名原赤衛隊的精干人員組成連隊,下設三個分隊,有120余人槍。5月底,紅色警衛連在石口擴編部隊,招收了百余名青年農民入伍,更名為紅軍獨立第八營,下設3個連,共300余人,有槍265支。紅八營以小江山、棋子石為駐扎營地,不斷地出山打擊井岡山境內的敵人。
1931年11月6日,紅八營一連連長劉自成帶領部隊活動在茶源一帶,從群眾的傳聞中獲得消息:保衛團團總謝角銘新近在陰陽山的一個小村庄,姘上了一名女子,時常帶一個排在那兒護衛歇夜。劉自成帶上部隊於清晨趕到陰陽山,果然守到了謝角銘。保衛團的那個排為了救護謝角銘,以猛烈火力阻擊紅軍,另以數人保護謝逃走。劉自成早已料到對方這一手,自己帶著一個班進行追擊。戰士們已經看見了憑借田埂的高岸向山上逃去的謝角銘,瞄准射擊,擊斃了負傷后走不動的謝角銘。在這次戰斗中,保衛團的一個排被全殲,紅八營繳槍30余支。不過,這次戰斗未能傷及敵人的元氣。保衛團由王雲隆繼任團總,配合國民黨駐軍繼續頑固地據守井岡山軍事區域,與紅軍形成對峙。
在一年多時間裡,紅八營與保衛團大小戰斗幾十次,雙方雖各有勝負,紅軍卻始終無法在茅坪、大隴及大小五井山區立住腳。寧遂邊防保衛團配合國民黨王東原第十五師兩個團佔據井岡山軍事區域,與紅軍形成對峙狀態。
【1】【2】【3】【4】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