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之要莫先於得人
【釋義】治理國家的首要是得到人才。
【出處】《貞觀政要》: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人,必難致治。
《資治通鑒》:為治之要,莫先於用人,而知人之道,聖賢所能也。
【引申】這是我國古代關於治國和人才關系的思想。《墨子·尚賢》中說:“尚賢者,政之本也。”明太祖朱元璋說:“構大廈者,必資於眾工﹔治天下者,必賴於群才。” 清代康熙皇帝則直白地說:“政治之道,首重人才。”
【啟示】2009年3月30日,時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出席全國培養選拔年輕干部工作座談會並發表講話,指出要形成有利於優秀年輕干部脫穎而出的選拔機制,使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形成合理結構,始終充滿生機與活力。2013年6月,習近平在全國組織會議上講話,強調培養選拔年輕干部,事關黨的事業薪火相傳,事關國家長治久安。
治國先治吏
【釋義】治理國家首先要管好官吏。
【出處】綜合
【引申】《韓非子·有度》中說:當今之時,能去私曲,就公法者,則民安國治。”《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中記載:“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啟示】建國后毛主席說過:“我建議重讀一下《資治通鑒》。治國就是治吏。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之不國。如果一個個都寡廉鮮恥,貪污無度,胡作非為,國家還沒有辦法治理他們,那麼天下一定大亂,老百姓一定要當李自成。國民黨是這樣,共產黨也是這樣。”習近平在《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一文中也說:“黨要管黨,首先是管好干部﹔從嚴治黨,關鍵是從嚴治吏。要把從嚴管理干部貫徹落實到干部隊伍建設全過程。要堅持從嚴教育、從嚴管理、從嚴監督,讓每一個干部都深刻懂得,當干部就必須付出更多辛勞、接受更嚴格的約束。”
為政以德
【釋義】以道德原則治理國家。
【出處】《論語·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引申】“為政以德”與前面提及的政得其民、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等共同構成儒家德治論的主張。“正己修身”則是儒家強調從自身修養出發端正言行。《禮記·中庸》中說:“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論語·子路》中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唐代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中也提到:“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
【啟示】2014年10月8日,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的講話,引用“不矜細行,終累大德”的古語指出,各級干部要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帶頭堅守正道、弘揚正氣,努力營造良好從政環境。習近平要求,各級領導班子成員特別是主要負責同志,以向我看齊的姿態聽意見、擺問題、管自身、抓督查,發揮示范作用。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