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滾動新聞

從靈岩寺羅漢看宋代彩塑的藝術特點

2014年09月15日10:03    來源:中國文化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從靈岩寺羅漢看宋代彩塑的藝術特點

  李 姍

  在藝術類作品中,雕塑的數量佔壓倒優勢,不只是中國,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是如此。目前,國內現存北宋時期的寺廟塑像主要有:山東長清靈岩寺四十羅漢、山西平遙雙林寺十八羅漢、山西晉城青蓮寺十六羅漢、江蘇蘇州甪直鎮保聖寺十八羅漢、山西晉祠聖母彩塑等。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地方聲稱有宋代雕塑,但在時代定位方面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靈岩寺位於濟南市長清區萬德鎮境內,始建於東晉,於北魏孝明帝正興元年開始重建,至唐代達到鼎盛,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寺內羅漢雕塑動態明顯,人物性格突出,舉止神態栩栩如生,肌肉和皺紋都描摹得極為生動,梁啟超曾經贊譽靈岩寺千佛殿泥塑羅漢像為“海內第一名塑”。

  羅漢群像約塑於宋治平三年(1066年),安置於般舟殿,原為32軀,明萬年間,羅漢群像被移於重修后的千佛殿內,可能因為殿內空間布局的需要,於是增補至40尊,這后來增補的八尊是在鐵羅漢像表面糊泥加塑而成的。

  宋代靈岩寺彩塑有以下藝術特點:

  首先從造型上來看,對形體的把握極其准確,對於人體的結構比例有較明確的認識,尤其是較為清瘦的人,眉骨、鼻骨、顱骨、下頜骨都比較明顯,刻畫起來有相當的難度,臉上的肌肉起伏雕刻精細,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在人的眉弓處有一個小的三角肌將眼角的層次表現出來,它連接眼睛與耳朵,增強了立體感和表現力。從高峰禪師和孫陀羅難陀尊者來看,前者人物高鼻凹眼,臉面有較大的起伏,眉骨明顯,后者臉面平整具有東方人的形象特征,他們的共同之處就是方臉大耳、身材魁梧,和平常人比起來除了耳垂大一點,似乎就是僧侶人生活場景的寫照。

  其次從色彩上看,衣服的主要顏色有白、紅、藍、綠、黃等,其中主色是紅和綠,均以白色做裡衣,外罩長衫,以V字領為主,全是兩層右衽交領法衣,外披田相或其他紋飾的袈裟,區別僅在於服色和紋飾﹔除個別戴帽外,幾乎全是光頭,凡是可以看到足部的,全都穿白底黑面翹頭鞋,在服飾上表現出很強的一致性,前襟和袖口畫有精致的圖案,主要是二方連續,在衣服的肩和背部有四方連續的圖案,圖案主要有花卉中的牡丹、蓮花,還有蔓草和幾何圖案,配色素雅、淡泊。仕女雕像顏色較為濃烈、純度高,對比強烈﹔以紅、藍為主,間有黃色點綴,沒有白色,但雕像的膚色為白色,衣服上沒有任何圖案,顏色較為單一,而靈岩寺羅漢的膚色則有黃色、黑色,其中以自然色為主,體現了男性特征和地域特色,仕女們地處南方,雕塑體現了南方女性的皮膚細膩、柔嫩。

  綜合造型和色彩兩部分來看,可以知道此時的大體藝術風格:寫實性較強,題材以平民生活為主,逐漸由高雅變為平俗,藝術更貼近生活,表達平常人的生活,僧人和普通仕女的形象,栩栩如生,一舉手、一投足,動作和神情都是現實生活中可見的形象。

  靈岩寺羅漢雕塑的無名作者,無愧是古代杰出的雕塑家。他們在藝術創作中不以表面的花哨邀寵媚俗,而志在開掘形象豐富深刻的個性特征和心理內涵﹔他們不以一般的真實生動為滿足,而是力求揭示人物內心世界的豐富性,諸如善辯、善良、睿智。這些羅漢形象的塑造,固然是為了表達佛教主題,其中不可避免地浸潤著佛教的思想感情,但即使在西方的雕塑中也沒有達到這樣的高度,連線歐洲,可以知道這時正處於文藝復興時期,剛剛結束了中世紀的黑暗統治,人們開始掙脫精神上的奴役,確立了個人價值,開始關注人的現實生活,這些變化促進了世俗文化的發展。可是西方的藝術一直比較強調形體的優美,對於形體之外的思想表現不是很充分,這與中國追求意境、追求神似大不相同。

  那麼,山東靈岩寺的雕塑為什麼會形成這種藝術風格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從經濟方面來看,宋代農業和手工業的興盛。促進了城鎮商業的繁榮,導致市民階層的興起,市民需求成為社會新的需求點。另外,北宋的紡織手工業主要是絲織業,其次為麻紡織業,羅、錦、綾、絹都是絲織品,它是政府的重要收入之一,這使人民更注重造像的裝飾性和工藝性。

  從政治方面來看,由於宋代外患嚴重,自北宋中期起,朝廷為保一時之苟安,向鄰國納貢求和,在這種社會條件下廣大民眾,面對現實苦難,希望神能解決現實問題。而城市商業化,促使社會意識更傾向於現實,這一切促使神的形象無形中走向世俗化和人間現實化。

  從藝術和思想意識方面來看,自從宋徽宗開設畫院,提倡寫實主義風格起,世俗繪畫開始興起,民間的《貨郎圖》和舉世聞名的《清明上河圖》就是代表。繪畫是二維藝術,有長和寬,而雕塑是三位藝術,具有縱深感,相比繪畫更加平民化,是藝術的平民化,也是佛教的平民化。

  從靈岩寺彩塑羅漢的藝術特征,我們可以看到宋代彩塑的藝術特征,就是世俗化,藝術開始由上層士大夫向下滲透和普及,題材也擴大了,風俗畫也比較盛行,關注平民的現實生活,寫實性強、生動活潑,體現了人文主義的關懷。在當今現實社會中也有流行文化,這大概就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結果。綜合整個藝術史來說,藝術都是越來越普及,隻有在滿足溫飽之后,才有時間娛樂,這是生存的法則,也是藝術發展的條件。

(來源:中國文化報)

分享到: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