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

  

扶貧開發非轉型不可了(三農微觀察)

顧仲陽

2014年09月14日06:0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區域性、綜合性和復雜性“三性疊加”,給我國現階段的減貧工作增加了不小的難度

      

  給扶貧對象建檔立卡,工作隊駐村幫扶,一戶一策針對性幫扶……眼下,精准扶貧在廣大貧困村如火如荼地進行,扶貧開發轉型正當時。

  回顧歷史,從改革開放初期農村生產經營制度改革,鄉鎮企業風生水起,到上世紀80年代中葉之后制造業“雁型”梯次發展,再到新世紀以來統籌城鄉區域發展戰略深入實施,持續高速的經濟增長一直是我國大規模減貧的重要動力。特別濃墨重彩的是,從1986年開始,政府主導實施了有組織、有計劃、大規模的扶貧開發,我國取得了堪稱全球典范的減貧成就。

  長期以來,我國的扶貧開發以項目扶貧為主要形式,以工程實施為重要載體。這些做法對我國取得的減貧成效功勞很大,但也暴露出一些問題,突出表現就是精准度不夠導致減貧效率不高。雖然強調到村到戶是一貫的,但由於扶貧工作對象大而化之,很多扶貧措施大水漫灌,不少資金都用到了和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沒有太多直接關系的項目上,減貧效率打了不小的折扣。

  我國現階段的貧困,區域性、綜合性和復雜性“三性疊加”,連片特困地區問題突出,貧困人口分布相對分散,致貧原因復雜,返貧現象多發,減貧難度不小。伴隨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GDP增長減速,產業結構提質升級對勞動力提出更高要求,新時期減貧工作挑戰很多。2020年我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盡快補上貧困地區貧困人口這塊“短板”刻不容緩。扶貧開發已到了非轉型不可的時候,改革創新迫在眉睫。

  如何轉型?方向已明,那就是精准扶貧。首先要搞清楚誰是扶貧對象,他具備怎樣的發展條件,有哪些發展需求。當前全國正全面開展貧困戶、貧困村的精准識別和建檔立卡工作。這項工作事關公平正義,事關精准扶貧基礎是否牢固。筆者採訪發現,一些貧困村的貧困戶識別工作,沒嚴格按照程序,群眾參與度不高,一些“應扶未扶”的貧困農戶存在“找后賬”的可能性。扶貧對象識別迫切需要做得更細更實,經得起檢驗。

  扶貧對象精准識別出來之后,下一步要深入分析致貧原因,認真落實幫扶責任人,逐村逐戶制定幫扶計劃,集中力量扶持。這個過程事關減貧成效,如何建立長效機制,如何增強扶貧對象自我發展能力,各地需要因地制宜,積極探索。

  精准扶貧要取得好成效,最終要靠求真務實、狠抓落實。如何落實?精准管理是關鍵。扶貧資金、項目都要管好用好,每一元錢都要用於真扶貧,“把釘子釘准”﹔貧困群眾不穩定脫貧,幫扶工作就不能撒手,“把釘子釘牢”﹔對貧困縣各項扶貧工作量化考核,獎優罰劣,真正發揮“指揮棒”作用,保証各項扶貧政策落到實處。

  當前,精准扶貧正全力推進,新問題、新挑戰不斷涌現,扶貧開發任重道遠。隻有與時俱進,轉型升級,減貧才能不斷邁上新台階。


  《 人民日報 》( 2014年09月14日 11 版)
分享到:
(責編:劉軍濤)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