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8月20日03:3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車行海坨山,遇雨,青山如黛,更顯婀娜。
海坨山是北京第二高峰,山這側是河北張家口的赤城縣,山那側是北京延慶縣。
沒想到,離北京這麼近,竟有這麼靜美的地方。更沒想到,一山之隔,發展落差竟那麼大。
“山那頭,一是政府福利好,老人養老金是我們七八倍﹔二是產業路子寬﹔三是就業機會足,一樣當護林員,那頭的待遇高好多。”62歲的赤城縣閻家坪村支書孫懷銀一見面就感慨。
路旁,鄉民冒著漸稀的雨點在收圓白菜。“這雨來得晚了些!”孫懷銀說,兩個多月沒下雨,圓白菜、土豆長勢大不如去年,價格僅為去年兩成左右。
地處海坨山腹地,高山天寒,圓白菜、土豆就是村裡多數家庭指望的全部農業收入。“早些年還能散養些羊,保生態、涵水源,禁牧多年了,全村去年人均純收入才1000多元。”孫懷銀說,地裡刨食難,何況山地,再說地又少。幾乎家家戶戶有人翻過山去北京打工,嫁出去的閨女也不少。
自然條件差,產業基礎弱,靠天吃飯——環京津貧困帶的根子,簡單直接地在海坨山下顯露出來。
閻家坪雖小,一斑可窺全豹。赤城縣每10個農民,4個未脫貧。視野再放大些,河北張家口、承德兩市,居北京以北,定位為京津冀生態涵養功能區,守著綠水青山,發展有紅線,區位優勢未能變競爭優勢,發展滯后,百姓增收難。
環首都的河北貧困縣,農民人均純收入、人均GDP,不足北京郊區縣的1/3、1/4,政府可用財力更是懸殊。按國家新的扶貧標准,河北省有62個扶貧重點縣,3688個扶貧重點村,貧困人口512萬。繁華的京津周邊,竟環著這樣一條貧困帶,如同“貂皮襖上的大補丁”!
京津冀協同發展,統籌城鄉是題中應有之義。農業部科教司司長唐珂說得很到位:“農村的問題根源往往在城市,城市的問題也往往需要在農村找辦法、找答案。”
“北京、天津是船,河北是水,水漲才能船高。”如果“閻家坪”們成為“被遺忘的角落”“回不去的故鄉”,就會有更多的人流向京津,加大京津人口壓力﹔如果“閻家坪”們不能奔小康,京津治污下手再狠也難言見效。北京五大河系,四大水系源在河北。有專家測算,北京10年削減了1000萬噸燃煤,而河北10年增加了1億噸燃煤。河北的美麗鄉村建設,最重大的意義之一是能夠為京津冀大氣污染治理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與貧困作戰,河北一直在努力。近兩年全省每年脫貧人口都達百萬。但是,畢竟貧困面過大,而財力有限。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提出,讓河北群眾如沐甘霖。“河北農村為生態長期貢獻,京津如何合理補償?”在中央頂層設計下,京津積極參與,以更大的尺度求解,籌劃通過轉移支付、生態補償、對口支援等形式,帶動河北尤其是廣大農村發展。
當觀念成為決策,政策化為行動,冀北大山裡,孫懷銀惦記的“兩村差距”在慢慢縮小。變化已然發生。3月以來,閻家坪人發現:穿村而過、直通北京延慶的縣道忙碌起來。瞅見商機,在北京打工20多年的趙新海回村了,多年積蓄加借款,建起村裡第一個“農家樂”。3個月來,每到周末都客滿,要雇七八個鄉親幫忙。“客人大部分來自北京。家鄉這麼好的風光,開發好了,不比京郊農家樂差。”趙老板很有信心。
產業對接開始提速。閻家坪的圓白菜,很大部分銷往北京、天津。整個張家口市,銷京津蔬菜現已達每年250多萬噸。“農超對接”紅紅火火,100家專業合作社的農產品直銷北京大超市、大企業。
改變的力量還來自市場。北京首農集團,把綠色養殖產業布局到河北各地,農戶呂亞清說:“我在家門口就能鏈接大市場。”
改革思維正釋放土地潛能。赤城隔壁的河北懷來縣,與延慶縣打破一畝三分地,共建“延懷河谷”葡萄產區,一個河谷串27個鄉鎮,一個品牌、一個產業,富兩地百姓。
越來越多的“閻家坪”,看到了加快脫貧致富的新希望!
(相關報道)
《 人民日報 》( 2014年08月20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