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

  

京津雙城欲破繭化蝶(京津冀協同發展·城市篇)

本報記者  費偉偉  李泓冰  郝 洪  詹 勇  馮 華  賀林平

2014年08月16日03:1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圖①:北京國貿中央商務區。
  圖②:天津機場北京南站城市候機樓。
  圖③:天津濱海新區中心商務區。
  資料照片  
  制圖:蔡華偉  

  掃描二維碼
  看更多內容

  編者的話:

  北京——天津,120公裡,高鐵30分鐘。

  “高鐵時代”,雙城同城。中國政治、文化中心與北方工業勃興之地,100多年來,城市功能定位糾結卻難以化解。 

  京津冀協同發展,京津是“龍頭”。“雙子星”將如何重新定位?“龍頭”昂,龍身才能起。京津冀發展城市群,不能光指望城市“拉高”。

  區域經濟發展布局如下圍棋,須謀大局、慮長遠,在棋局中巧布“活眼”,“眼位”是“內氣”、是“活力”。活“棋”當活“眼”。下好京津冀協同發展這盤“棋”,就要做活中小城市這一個個“眼”。

           

  北京定位四個中心功能

  “我們曾經有幾大工業支柱產業,鋼鐵、電子、汽車、醫藥、現代制造,結果鋼鐵走了,醫藥沒了,就剩汽車、電子。”談起產業轉移,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張伯旭說。

  今年3月,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投資河北工業園項目簽約。據統計,北京今年安排工業用地不及去年一半。一季度,北京經濟增長7.1%,增速回落0.6個百分點。

  懂得“舍”,才有“得”。

  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這是國家對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然而,擁有2110多萬人口的超大城市,顯然不能簡單“去經濟化”。

  “四大中心沒提經濟中心,不是放棄經濟發展,而是放棄發展大而全的經濟體系,構建符合首都特點的高精尖經濟結構。”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長李士祥說,“這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沒有退就沒有進,退在前面,才能有進﹔退得堅決,才能進得更好”。

  “減法”要落實,列出產業“負面清單”是當務之急,抑制各行政區的發展沖動、GDP競賽才是著眼長遠。

  這兩天,門頭溝區和河北張家口市頻繁對接,共商兩地旅游開發、生態環境建設等。區委書記韓子榮滿腦子都是“生態”一詞——建設永定河生態清潔流域體系,對山區植被進行生態修復,創新生態建設體制機制,等等。

  韓子榮注意力的轉移,有北京做“減法”的要求,也有考核指揮棒的引導。今年,北京研究制定了區縣差異化考核辦法,突出人口規模、發展質量、生態環境考量,降低首都功能核心區、生態涵養發展區經濟增長指標的考核權重,引導區縣按功能區、特色化發展。

  天津回歸北方經濟中心

  北洋工學院博物館,一張照片佔據展館半個牆壁——教室裡,身著長袍馬褂、束著長辮的學生正襟危坐。黑板上,是漂亮的英文斜體字,同樣身著長袍馬褂的教授正講授機械原理。

  彼時,天津是清政府推行“新政”的試驗場、北方洋務運動中心,工業勃興,金融集聚,與百公裡外的政治、文化中心京城遙相呼應。

  新中國成立后,首都大而全的規劃打破了這一平衡,兩座城市的面目漸漸模糊。京津冀協同發展重振天津經濟中心,天津如何重拾往日榮光?

  早幾年,天津就加速與北京對接。“天津加法”來得熱烈而迫切。僅今年一季度,天津在京舉辦投資說明會等招商引資活動就達200場。天津利用內資三成來自北京。

  經濟中心不是簡單的產業“加法”。“非首都核心功能轉移,哪裡環境優、服務好,就可能去哪裡。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天津市干部說。

  天津開發區鎖定北京科技資源,但對創業者更多一份青睞。設在開發區的津京互聯科技創業主題活動中心,“創業咖啡”香氣吸引眾多中關村小伙兒前來創業。

  經濟中心關鍵在市場平台建設。“投資貿易便利化是否跟上?行政審批環節能否減到最少?”天津濱海新區中心商務區管委會主任鄭偉銘說,“打掃干淨屋子才好請客。”

  行政審批改革、京津人才新干線等等一系列改革,是“天津加法”的最好注腳。18個辦事部門216項審批職責,一顆印章敲定﹔人才“一站式”服務中心,12個部門、16項服務一門受理——簡政放權,敞開讓資本、人才自由流動的大道,釋放經濟中心的最大聚合力。

  雙子同輝並非此消彼長

  北京減法、天津加法,並非兩個城市此消彼長,而是要在城市區域功能上優勢互補。

  濱海新區於家堡商務區,一枚“貝殼”靜臥於摩天大樓間。“貝殼”之下,是在建的京津城際延伸線於家堡站。明年8月,從這裡的商務樓電梯出發,到北京隻需45分鐘,到北京金融街一個半小時。

  時空距離縮短,能否讓京津雙城的金融產業互補共榮?京津雙城距離越近,形勢越緊迫。

  園區共建被視為區域打破行政壁壘、城市群產業融合的成功途徑。在長三角,區域園區共建聯盟已推動近百項產業轉移,佔全國的1/2,最大單體項目投資額近10個億。

  在京津冀,濱海新區和中關村的園區共建,涉及合作模式、品牌輸出、產業轉移等一系列體制機制突破。去年以來,已有超過300家中關村企業到濱海新區謀求新空間。

  京津冀創新共同體也呼之欲出。“京津冀地區匯集了全國1/4以上的大學、1/3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天津市科委副主任賈堤說,“北京科技創新能力最強、科技資源最多﹔天津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能力很強﹔河北產業優勢和行業優勢突出。三地圍繞科技、人才、知識產權、金融、資本的深度融合,必然助力區域競爭力。”

  聯動發展不是雙城連體

  隨著首都新機場布點塵埃落定,京津雙城空間布局上又多了一個無縫對接點。

  天津向北,武清欲做京津雙城聯動發展的產業承接核心區,京津高新科技創新園區等產業園順勢而起,2013年,武清區GDP達790億元,人口110萬,小城鎮規模初具。

  北京向南,北京大興與河北固安交界處,臨空經濟區一旦破題,又將誕生一個規模不小的衛星城。

  加上京津主軸上的廊坊市及其周邊小城鎮,北京、天津軸樣經濟共同體,會不會演變成“雙城連體”,兩個特大城市連接成超級城市體?

  京津雙城之間,有沒有可以透口氣的地方?

  河北城市布局確定了“近小遠大”的發展思路,北京周邊的城市有條件做大的也不能做大。

  京津之間以及京津衛星城之間的生態緩沖區,並非僅僅為生態而設。

  “京津衛星城不能攤子鋪得太大,應選擇幾個重點區域對接。”北京社科院副院長趙弘說。沒有重點就沒有戰略,就難免陷入放任特大城市、高行政級別城市快速集聚發展的傳統模式。


  《 人民日報 》( 2014年08月16日 06 版)
分享到:
(責編:袁勃)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