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評論部談“貪腐父子兵”:干部如何才算愛子女
——“讓廉潔成為一種覺悟”之四
原標題:如何才算愛子女(人民觀點)
守好了公與私的分隔線,吃透了嚴與愛的辯証法,才能讓子女結益友、行善事,找准人生的航向,活出自己的精彩
陳毅在擔任上海市第一任市長期間,曾與子女“約法三章”:要求他們穿土布衣,不坐公家的小汽車,辦任何事都要嚴格按制度來。陳雲任職中央紀委書記時,曾向親屬子女提出 “三不准”:不准搭乘他的車,不准接觸他看的文件,不准隨便進出他的辦公室。嚴格家規、清正家風,至今仍傳為美談。
可惜這樣的家規家風,並非家家都有。歷數近年來落馬的干部,用手中權力為子女“開路”“奠基”者,不乏其人。河北省原省委書記程維高放任、縱容子女利用其職務影響進行違法犯罪活動,提拔干部以是否幫兒子為標准﹔廣東韶關市原公安局局長葉樹養受賄的“宏偉目標”,是給兒子2000萬、給女兒女婿2000萬……有時候,有些干部自己倒也談不上多麼驕奢貪婪,但為了自己的孩子,便顧不上那麼多原則和是非,恨不得把天上的星星都摘下來。難怪有人說,子女是我們面對世界時的“軟肋”,領導干部不能不好好想想,怎麼才算愛子女?
希望子女健康快樂成長,也許是所有為人父母者共同的心願。但以權力兌現子女的未來,是真正的愛嗎?沒有坎坷,人生難說完整。生活的磨礪、困難的考驗,是孩子成長最好的老師。做父母的,如果一心為孩子搭橋鋪路,甚至為了他們不惜貪贓枉法,其結果很可能就是讓他們視不義之財為理所當然,拿以權謀私當家常便飯,最后滑向無底深淵。看看近年來的案例,一些干部或是利用手中權力,為子女經商大開方便之門,讓他們在權錢交易中吸入黑金、博得發展,或者讓孩子成為收受賄賂、肆意揮霍、百無一能的敗家子,最后上演“貪腐父子兵”的悲劇,一旦事發,父子同為階下囚,教訓難道還不夠深刻?“驕奢淫逸,所自邪也。四者之來,寵祿過也”,是為子女造福,還是為其招禍,一目了然。
愛之越深,越需教之有方。明末思想家黃宗羲曾說:“愛其子而不教,猶為不愛也﹔教而不以善,猶為不教也。”沒有立足於世的能力與水平,再多良田,也隻會坐吃山空﹔沒有為人處世的道德與准則,再大權力,也終會跌個跟頭。對於領導干部,守好了公與私的分隔線,吃透了嚴與愛的辯証法,才能讓子女結益友、行善事,找准人生的航向,活出自己的精彩。
林則徐曾留給兒子一副對聯:“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能否給子女一個春風化雨般的教育環境,把愛落實到成長的每一個細節之中,不僅體現著父母給予愛的能力,也考驗著他們經營愛的智慧。有人已經是世界首富,卻在事業如日中天之時,將所有財產悉數捐給名下基金會,致力於慈善事業﹔湛江市原政協主席陳光保,退休后開荒種果,將所有收入用於助學,並決定身后不留給子女一分錢。外人眼中近似苛刻的“裸捐”,在他們看來,恰恰是對子女最深刻的愛:唯有以自己努力獲得成功者,才能收獲充實的人生、贏得真正的尊重。
真正的愛子女,給子女留下的不是財富,而是精神。不妨聽一聽一些優秀干部的子女們對父親的評價:“父親很貧窮,但是我們覺得他很‘富有’,他給我們留下了一座精神的金礦”“爸爸就是那棵大樹,他張開雙臂,為老百姓遮風擋雨了一輩子”……謹慎用權、清正廉潔,更能教育子女如何立身處世,更能體現父母深刻而持久的愛。“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這樣的對聯在中國人的大門上貼了數千年,真可謂至理。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曾建議全黨讀《觸龍說趙太后》,號召黨員干部樹立良好的家規、家風。周恩來也曾要求所有革命后代,切不要像因為有“吃不倒的鐵杆庄稼”而最終潦倒沒落的“八旗子弟”。不讓子女躺在長輩的功勞簿上享樂,而是讓他們經歷風雨、爬坡過坎,靠自己打拼出一片天地。“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此之謂也。
《 人民日報 》( 2014年08月07日 05 版)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