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評論部與干部談廉潔:真的是“身不由己”嗎
——“讓廉潔成為一種覺悟”之三
原標題:真的是“身不由己”嗎(人民觀點)
一些官員落馬后,常有“身不由己”之說。呼和浩特鐵路局原副局長馬俊飛受賄一億多,自辯“上了賊船下不來”,隻能任由金條和現金逐漸堆滿房子﹔河南開封市委組織部原部長李森林供述,面對別人的送錢送物,躲得了今天、躲不過明天,躲得了這個人、躲不過那個人,躲得了下級、躲不過同級甚至上級……
“身不由己”的潛台詞是什麼呢?有對官場風險的反思,有對喧囂生活的怨艾,但更多的是對隨波逐流行為的自我開解,直白點說,“換了誰在那個位子上都一樣”。於是,在這種自我暗示和安慰之下,盡管殷鑒在前,明知是非對錯,依然身不由己地“和光同塵”,甚至“身不由己”地走進監獄、毀掉前程。
這種看似荒唐的邏輯,其實不少當干部的都曾面對,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不可否認,在中國這樣一個人情社會,許多面子確實不好駁,尤其對於領導干部來說,“貧賤鬧市無人問,富貴深山有遠親”,幾乎時刻都面臨著“說不”的壓力。但這些成為“壓力”的人情,許多時候又是什麼呢?司馬遷在《史記·汲鄭列傳》講過一個故事,“始翟公為廷尉,賓客闐門﹔及廢,門外可設雀羅。翟公復為廷尉,賓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門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親情可貴、友情難得、舊情難忘,可如果人情成了精明利益計算的借口、無所顧忌索取的理由,甚至違法犯罪的幌子,明智的人有什麼理由不拒絕呢?
在有些人看來,相比於人情的“軟約束”,還有一種“硬壓力”更不好違抗。比如,上級“吩咐”你“關照關照”,你能否承受拒絕的后果?在所謂的權勢面前,原則是不是要退避三舍?一旦怕穿小鞋的畏懼、將受重用的誘惑佔得上風,“身不由己”就顯得更加心安理得。甚至有受惠於此的人總結經驗,“為領導干一百件好事,也不如與領導一起干一件壞事。”果真如此麼?近年來,一些窩案的發生,一些圈子的覆滅,恰恰給出了相反的答案。熱衷於小圈子、搞人身依附,到頭來拔出蘿卜帶出泥,栽跟頭的還是自己。
“物必先腐也,然后虫生之”。縱觀種種“被動腐敗”,與其說是身不由己,還不如說是情不自禁。身不由己,往往是因為心為物役,被一些東西劫持了、軟化了、消解了,因此不願去抵抗或者不能去抵抗。城池失守,不是因為敵軍太強,而是堡壘從內部被攻破﹔精神淪陷,不是因為誘惑太大,而是如習近平同志所說的“自己扳倒了自己”。
人總有七情六欲、故友新朋,偉人也不例外。新中國成立后不久,楊開慧的摯友李淑一托人找到毛澤東,請求調到中央文史館工作。毛澤東專門寫了一封信給秘書田家英,說:“文史館資格頗嚴,我薦了幾人沒有錄取,未便再薦。擬以我的稿費若干為助,解決這個問題,未知她本人願意接受此種幫助否?”毛澤東以這種不失人情的方式告訴我們:人是感情動物,但人最可貴的,是他能以理智約束情感,將公益放在比私誼更高的位置。事實上,人們對潔身自好的人,內心是尊敬的,他們並未脫離群眾,只是脫離了污濁﹔他們或許一時得罪了個別人,但獲得的是長久的內心安寧。
人生在世,把握自己最重要。人雲亦雲,不會有正確獨立的見解﹔隨波逐流,也難以有理想自主的人生。“身不由己”關鍵還在於一個“身”字,換言之,就是如何理解原則、如何理解權力。如果能在這些問題上有正確的認識,哪還會有那麼多的“不由己”?
《 人民日報 》( 2014年08月05日 05 版)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