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8月11日04:2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 |
天津市寧河縣修復七裡海濕地后,蘆葦成片,吸引180多種鳥類到此安家,成為京津冀重要的“綠肺”。 |
“水呢,水在哪兒?”西尋灤河源,車進河北豐寧小梁山,我們有些迫不及待。
“天旱,光剩泉眼有水了。”同行的陶世杰說。窗外,草似地毯稠密,樹如羊群散落。
峽谷深處,找到臉盆大小的泉口。“這是姊妹泉,水供天津﹔山那邊,是潮河源,水通北京。”
失望頓升。想象中,它本該奔涌叮咚。這盆靜水,如何供養千萬人口的城市?
“過度放牧,水土流失,泉水斷流過。幸虧人工造林12萬畝,徑流量大大增加。”在千鬆壩林場干了15年的陶世杰,感嘆造林護水不易:“一畝林撥300元,買棵大點的樟子鬆就得40元,真叫捉襟見肘。”
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投入不足,水源如何豐沛?近30年來,京津冀水資源量減少113億立方米。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缺水,成為京津冀區域發展的最大制約。
水資源短缺—地下水超採—地面沉降,連鎖反應。水量小—水污染—水短缺,惡性循環。森林—湖泊—濕地減少,一個個盛水的“盆”變小,水安全亮起紅燈。
“水病”似血脈不通,霧霾致呼吸不暢。2013年,京津冀的空氣質量一半以上時間不達標,北京重污染天氣比例16.2%。衛星雲圖上的“灰鍋蓋”、顯微鏡下的霾顆粒,一次次觸動人們的敏感神經。
給超載的環境減負,讓脆弱的生態堅強,三地全力壓煤、控車、降塵。到2016年,北京提前淘汰1200家“三高”企業﹔3年內,天津升級改造1.3萬家中小企業﹔到2017年,河北再壓減6000萬噸鋼鐵、6000萬噸水泥、4000萬噸煤、3000萬標准重量箱平板玻璃產能。
然而,空氣會串門,水流能跨界。無論是快見成效,還是解決根本,治污都需三地聯手:既要自掃門前雪,又管他人瓦上霜。
現實問題倒逼制度設計,打響綠色保衛戰,集結號嘹亮催人。京津冀協同發展,為區域生態重建帶來一次歷史性機遇。
打破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一張“生態藍圖”管到底,三項“協作機制”做到位。
過去,各擺生態區、產業區,區域間“綠屏”斷裂、“綠廊”錯位。如今,“一盤棋”共識凝心聚力:制定生態保護專項規劃,明確涵養區定位,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擴大生態空間。
先看政府合作機制。
京津冀生態圈,地緣相接,唇齒相依。敞開的生態空間,決定了生態建設的共享共建、聯防聯治。
期盼藍天白雲深呼吸,不是奢望—— “大氣十條”出台后,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防治大氣污染,協作軌道已通暢。今年1—5月,京津冀13個重點城市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7.6%,區域協同發展,率先在大氣治污上取得進展。
期盼碧波清流臨水立,看到希望——“水十條”編制完成,一場旨在根治“水疾”的戰役即將打響。京津冀水資源保護、水環境治理的合作空間,次第打開。治水、節水、限水、調水、蓄水、造水,將逐步深入。
再看生態補償機制。
潘家口水庫是引灤入津的起點,是否劃定水源保護區?立足點不同,訴求各異。天津人著急:“水庫網箱養魚,水體富營養化,影響下游吃水。”河北人委屈:“養水送水30多年,農民卻過著苦日子。”
矛盾有解,協同利益是關鍵。津冀已達成協議,設立水環境補償基金,共保灤河水質。局部探索,正為全局統籌探路。水利部水規總院副院長李原園說,三地財政分灶吃飯,應建立大的流域生態補償機制。
生態補償,跨界探索。河北治理,北京出錢。河北張百萬西溝小流域治理,就得益於納入“21世紀初期首都水資源可持續利用項目”。
要生態補償,也要對口援建、產業幫扶。張家口、承德作為區域水源涵養地,能否發展工業?承德市委書記鄭雪碧說:“生態好比生命線,對列入負面清單的企業,無論財政貢獻多大,堅決淘汰轉型。”承德瞄准高科技,與中關村合作,共建綠色產業基地。
三看綠色GDP考核機制。
生態與發展,核心是政績觀,讓綠色GDP成為考量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必須調‘綠’考評,將生態保護作為約束性要求納入考核。”天津市環保局副巡視員劉潔說。
門頭溝區98.5%為山地,是北京的生態涵養區。“市裡對門頭溝不考核GDP,不考核財政收入,最看重生態建設。”區委書記韓子榮坦言,門頭溝就是要守住保護永定河的門,帶好修復山區生態的頭。
京津冀的空氣質量超標天數,居三大城市群之首。京津冀的水資源短缺程度,與以色列不相上下。環境危機面前,生態安全的底線和紅線絕不能后移。呵護好我們的生命共同體,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才能撥雲見日,共筑彩虹。
(相關報道見第十二版)
《 人民日報 》( 2014年08月11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