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項制度 遏制失信
連維良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誠信建設工作。上個月,國務院發布實施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中央文明委大力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抓住了關鍵和要害,具有全局和戰略意義。
一、加強社會信用建設是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舉措。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加快推進社會信用建設,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重大的現實意義。首先,信用建設是市場經濟的基石。市場經濟本質上是信用經濟。其次,信用建設是和諧社會的基礎。要從根本上減少社會矛盾,增進社會成員之間互相信任,提高社會道德水平,必須加強信用建設。第三,信用建設是每一個自然人和法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一個人、一個企業、一個單位要想立足於社會,求生存謀發展,必須加強信用建設。第四,信用建設也是簡政放權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提。簡政放權的核心是政府少管,政府少管的前提是市場主體遵章守法、講究誠信。
二、加強誠信制度化建設對於推動社會信用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從社會信用建設的客觀規律來看,制度建設是最核心的內容,也是必然要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要想取得實效,必須在加強制度建設上下功夫,通過建立健全一整套引導人們自覺守信的長效機制,把失信行為關進制度的“籠子”,使誠信缺失問題從根本上得到有效遏制和解決。
三、認真履行協調聯系職責,全力推進信用制度建設。國家發展改革委作為中央文明委成員單位,作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部際聯席會議牽頭單位,將認真履行協調聯系職能,重點加快十個方面的制度建設。一是加快建立統一信用代碼制度。通過統一信用代碼為每一個法人和其他組織明確一個“身份証號”,作為終身不變的主體標識。二是加快建立信用信息記錄和征集制度。通過征信機構以多種方式征集、整合信用記錄,使每一個法人乃至自然人的每一項信用行為都留下准確、可追溯的記錄。三是加快建立信用信息公開和共享制度。通過搭建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有序公開信用信息,實現地方、行業信用信息互聯互通和交換共享。四是加快建立信用信息和信用報告應用制度。各級政府部門帶頭使用信用信息和第三方信用報告,並作為必備要件或重要參考依據,促進自然人和法人自覺守信,並培育和發展信用服務市場。五是加快建立信用評價制度。通過對監管對象進行內部信用評價,實施信用分類監管﹔鼓勵信用評級機構以市場化方式對企業和個人開展信用評價。六是加快建立聯合激勵和懲戒制度。從法院執行、食品藥品安全、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稅收征繳等社會關注的重點領域做起,建立嚴重失信黑名單和行業禁入制度,使守信者處處受益,失信者寸步難行。七是加快建立信用監管制度。引導企業建立內部信用管理制度。加強對信用服務機構和從業人員的監管,完善信用服務市場監管體制。推動相關部門在公共管理中加強事中事后信用監管。八是加快建立信用建設試點示范制度。大力開展“信用城市”創建活動,以城市、村鎮、社區、企業等試點示范為引領,為全國信用建設積累經驗。九是加快建立誠信宣傳教育制度。將信用建設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營造濃厚社會氛圍,提高全民誠信水平。十是加快建立信用建設考核制度。推動出台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考核辦法,將考核結果作為各地區、各部門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推動各項工作落實落地。
(作者為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