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軍指揮官賴因哈德·舍爾海軍上將
英軍指揮官約翰·杰利科海軍上將
“大和”號沉沒結束戰列艦時代
甲午戰爭前的“鎮遠”號
劉健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在戰爭中大規模運用科技手段的戰爭。而海軍又是所有軍兵種裡科技含量最高的一個。在眾多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海軍兵器中,戰列艦可謂是當時人類科技與制造業水平的最高代表。
但令人始料不及的是,這些曾經稱霸海洋,足以左右戰局,乃至影響一個國家與民族命運的龐然大物,在其最輝煌的頂峰卻突然謝幕,隻給后人留下了無盡的慨嘆。
最早的海戰是“跳幫戰”
一提到海戰,人們的腦海中往往會浮現出一隊隊軍艦在海上相互炮擊的場面。其實,這種以火炮射擊為主要作戰樣式,以擊沉或擊傷對方艦艇為戰術目標的海戰樣式是很晚才出現的。
在人類近兩千年的海戰歷史上,絕大多數時間裡主流的作戰樣式是“跳幫戰”,也就是戰斗雙方的船艦相互追逐、相互接近。當兩艦船舷相接的時候,進攻方的戰士會跳上對方船艦的甲板,用近戰武器消滅對方的有生力量。敵艦沉沒往往只是戰斗的副產品,多數情況下,虜獲敵船才是真正的作戰目標。
近代以來,用於遠洋運輸的大型帆船上開始配備槍炮武器,但是由於早期槍炮射程有限,再加上船隻在海上航行中的顛簸導致槍炮無法有效瞄准,因而,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槍炮在海戰中的威懾作用遠大於實際意義。“跳幫戰”仍然是最基本的海軍戰術。
這種情況直到1588年格瑞福蘭海戰后才徹底改變。當時,西班牙國王派出號稱“無敵艦隊”的龐大武裝船隊進攻英格蘭,結果遭到由法蘭西斯·德雷克率領的英格蘭艦隊的沉重打擊。最終令西班牙永遠失去了海上霸主的地位。而這次海戰也徹底終結了“跳幫戰”的主導地位,此后,擊沉敵艦成為了最基本的海軍戰術目標。
戰列艦名稱源自隊形
為了有效實現擊沉敵艦這一戰術目標,從17世紀開始,世界上的主要海軍國家開始有意識地建造風帆戰列艦。這種戰艦以大型木質帆船為基礎,主要武器為火炮,安裝於低層甲板,與龍骨成直角,通過舷側炮眼向外開火。
19世紀初,典型的風帆戰列艦配備有兩層或三層火炮甲板,裝有50門以上甚至上百門各種口徑的火炮。其中,最常見的是裝有74門火炮的船型,排水量達1630噸,船員700名,可進行越洋海戰。而這種軍艦之所以被叫做“戰列艦”, 是因為軍艦在作戰時,必須始終排成縱列,在通過敵艦附近時側舷齊射。而採用這種戰術的主要原因是當時艦船上配備的火炮性能較差,又缺乏有效的火力控制系統,射擊效果受海流、風向等自然因素制約較大。再加上當時普遍使用的黑火藥會在射擊后產生大量硝煙,干擾艦隊的通信指揮。隻有成戰列縱隊前進時,才能用火炮的數量彌補精度的不足,達成作戰目標。
到19世紀中葉,隨著造船技術的革命,以鋼鐵為船身、以蒸汽機為動力、以大口徑線膛炮為主要武器的新型戰艦開始在世界各國的海軍中大量服役。這些新型的主戰艦艇往往被叫做鐵甲艦。1873年,第一艘不用風帆的蒸汽鐵甲艦“蹂躪”號在英國誕生。 今年是甲午戰爭120周年。當時清朝北洋艦隊的“定遠”號及其姊妹艦“鎮遠”號,竣工於1884年,是那時較為先進鐵甲艦的典型代表。鐵甲艦是現代戰列艦的前身,但仍保有很多舊時代的印記。比如,航速較慢、主炮口徑大但射速低、安裝大量較小口徑的側舷炮,部分鐵甲艦甚至還保留有用於海上格斗戰的沖角。直到中日甲午戰爭中黃海海戰后,歐美主要海軍國家才從中日雙方的海戰數據中理出了未來主戰艦艇的發展思路。到了日俄戰爭中的日本海大海戰,以“大艦巨炮”為主要特征的戰列艦艦隊決戰的海軍作戰方式才最后定型。
一戰期間達到頂峰
現代戰列艦之所以能在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裡成為世界各主要海軍強國鐘情的兵器,是因為它同時具備火力、機動、防護三大能力,能夠在殘酷的海戰環境中有效實現“消滅敵人、保全自己”的目標。
作為一種武器系統,戰列艦的核心戰斗力來自艦上裝備的火炮。早期戰列艦一般在艦首和艦尾裝備大口徑主炮,船舷兩側配備中小口徑副炮或速射炮。這樣的設計目的是為了最大限度地增加火力密度,同時兼顧對遠中近程目標的射擊。
一般來說,火炮口徑越大,射程就越遠,殺傷力也越大。一戰期間,裝有8門343毫米主炮、16門102毫米副炮的英國3萬噸的戰列艦“雄獅”號,曾創造了單艦在不到1小時內擊沉德國3艘輕巡洋艦與1艘驅逐艦的經典戰例。
事實上,與很多人觀念中的海戰場景不同,如果軍艦的關鍵部位被敵方火力直接命中,軍艦可能在幾秒鐘內就徹底沉沒,艦上人員根本沒有逃生的機會。因此,為了防御敵方大口徑火炮的襲擊,戰列艦一般都配有厚實的防護裝甲和水密艙等防御設施。一般而言,戰列艦裝甲厚度大體與主炮口徑相當,主裝甲在兩舷側水線附近。
火炮口徑越大,裝甲越厚,也就意味著戰列艦的戰斗全重越高,所需的艦員也就越多。這就需要戰列艦配備馬力強勁的動力系統,否則戰艦的航速就無法保証,戰場機動性就無從談起了。從20世紀初開始,世界上的主要海軍強國,陸續開始用燃油內燃機取代燃煤蒸汽機作為戰列艦的動力來源。一戰前的英國海軍大臣溫斯頓·丘吉爾,在任期間力主將英國皇家海軍主力戰艦使用的蒸汽機全部換成內燃機。這一改變令英國艦隊在一戰中比使用燃煤鍋爐蒸汽機的德國艦隊更具靈活性,同時簡化了后勤保障環節,大大提高了英國海軍的出動頻率。一戰結束后,內燃機成為了各國海軍戰列艦的標配。由於動力系統的不斷進步與提高,戰列艦的航速從初期10多節到20節左右,提高到30多節。
二戰實踐顛覆戰列艦地位
一戰中的日德蘭海戰所展示的戰列艦艦隊決戰爭奪制海權的場景,令當時世界上各主要海軍強國堅定了對大艦巨炮的崇拜,而對在一戰后期迅速崛起的潛艇和航空兵蘊含的巨大作戰潛力視而不見。
在總結了日德蘭海戰的成敗得失后,世界各國海軍高層認為,要在未來的戰列艦決戰中取勝,必須同時擁有英國戰列艦的強大火力和高速度以及德國戰列艦優異的防護性能,其結果就是戰列艦越造越大。
然而,就在各國海軍紛紛斥巨資建造大型乃至超級戰列艦的時候,美國陸軍少將威廉·米切爾於1924年出版了《空中國防論》一書,書中用翔實的數據論証了“通過空襲能擊沉所有的軍艦”。而英美日等國海軍在訓練、演習和實戰中也都不同程度地驗証了這一結論的可靠性。但一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戰列艦在各國海軍中的主導地位始終沒有被動搖,甚至對戰列艦主導地位的懷疑論都會被斥為離經叛道的異端。究其原因,既有客觀因素,也有各國海軍尤其是海軍高層的保守思想作怪。
在任何時代,海軍都是高技術軍種,同時也是最昂貴的軍種。一艘戰列艦的造價則動輒以數十甚至數百億計,由於造價昂貴,服役周期最短也要8至10年。因而,海軍主戰裝備的調整往往花費巨大,難以在短期內調整到位。從人的角度來看,當時世界各國海軍掌握實權的高級軍官基本上都是在“大艦巨炮”的理論與實踐中成長起來的,即便是后來在太平洋戰場上將航空兵運用到出神入化境界的美國海軍,其主要指揮官從骨子裡也是崇尚大艦巨炮的。只是,一來日本人偷襲珍珠港把美國的大艦巨炮都弄沒了,二來是信奉實用主義的美國人更能接受現實,而不是死抱教條。
“大和”號沉沒結束戰列艦時代
日本“大和”號戰列艦堪稱史上空前絕后的超級戰列艦,1937年11月開始建造,1941年12月完工。該艦標准排水量65000噸,艦體全長263米,艦寬38.9米,主炮口徑460毫米,主裝甲厚度為410毫米,最高航速達到27節。
“大和”號建成后,便成為了日本聯合艦隊的旗艦。但“大和”號可謂生不逢時,當它建成服役時,戰列艦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尤其是到了太平洋戰爭后期,因為缺乏有效的空中掩護以及燃料不足的原因,“大和”號長期趴在錨地內,成為了戰爭的看客。最后,在日本軍國主義分子“一億玉碎”的瘋狂叫囂中走上了窮途末路。而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日本人出於“保密”的考慮,即便是對“大和”號上的普通水兵和基層軍官也宣稱艦上裝備的是406毫米主炮,以至於當“大和”號投入實戰時,艦上的絕大多數官兵並不知道他們的軍艦上的主炮比敵人的口徑大、射程遠。
1945年4月7日, “大和”號戰列艦在司令官伊藤整一中將的指揮下,率領聯合艦隊殘存的最后十艘艦艇,向正在進攻硫磺島的美國海軍特混編隊發起自殺式的菊水特攻作戰。而當美軍艦隊司令哈爾西上將得知“大和”號出擊的消息后,曾有過讓艦隊中的“衣阿華”級戰列艦去與之對決的想法,但經過反復權衡后,他還是命令艦隊中的航母艦載機去執行擊沉“大和”號的任務。當天中午12時31分,美軍開始對“大和”號展開攻擊。在經過了兩個多小時的負隅頑抗后,曾經被視為日本海軍驕傲的“大和”號戰列艦被徹底葬入大海深處。“大和”號的沉沒,也宣告了大艦巨炮時代的徹底終結。
二戰后,由於航空兵和導彈武器的迅速發展,世界各國便不再建造新的戰列艦。戰列艦也逐漸成為了歷史名詞。僅存的一些戰列艦也都成為了各國海軍博物館中的展品,供后人參觀。
焦點時刻
日德蘭海戰
戰列艦對陣經典
雙方謀略不約而同
爆發於1916年5月31日的日德蘭海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關鍵戰役之一。
在海戰爆發前,英國皇家海軍利用自身優勢對德國進行全面海上封鎖,試圖以此扼殺德國的戰爭能力。為此,德國新任大洋艦隊司令官賴因哈德·舍爾海軍上將決心通過打一場大艦隊會戰,擺脫英國主力艦隊的海上封鎖給德國海軍造成的困境。而英國方面也對封鎖戰可能演變成長期消耗戰的前景憂心忡忡,希望尋機殲滅德國海軍主力,徹底掌握制海權。
正是在相似的戰略企圖的主導下,雙方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相似的作戰方案:都是企圖通過派出一支誘敵艦隊,佯敗以誘敵深入,然后把整個艦隊主力埋伏在伏擊圈中,再像重錘一樣砸爛敵人。
英國艦隊先折一陣
5月30日夜,英國誘敵艦隊在貝蒂將軍指揮下拔錨駛離蘇格蘭港口羅賽斯。同時,皇家海軍主力在約翰·杰利科海軍上將率領下開往伏擊地域。而在德國方面,希佩爾將軍也率領德國的誘敵艦隊從杰德河口基地出發,開向日德蘭半島西海岸。舍爾海軍上將統領的德國大洋艦隊也同時開往設伏海域。
5月31日下午15時48分,英德兩國的先遣艦隊(誘敵艦隊)整理好隊形,排開陣勢,開始遠距離的炮轟。此時,英國海軍主力還未到達戰場,英國先遣艦隊的實力略遜於德方。但德方因為要執行誘敵深入的作戰計劃,採取了且戰且走的戰術。即便如此,在開戰一小時后,英艦“雄獅”號被擊毀,“堅決”號和“瑪麗女皇”號被擊沉,而德艦無一被擊沉。
主力會戰形勢逆轉
不過,隨著此前為躲避德國潛艇而一度放慢航速的皇家海軍第五戰列艦隊加入戰團,戰場形勢立即發生逆轉。德艦“馮·德·塔恩”號水線下被鑿開一個數米直徑的大洞,被迫撤出戰斗。“塞德利茨”號也負了傷,炮塔被擊穿起火。希佩爾的艦隊在冰雹般的英軍炮彈轟擊下狼狽后撤,形勢岌岌可危。
18時15分,各自得到己方先遣誘敵艦隊戰情通報的德英兩國海軍主力艦隊先后抵達戰場。最后決戰的時刻到來了!德國艦隊採取邊打邊向南方撤退,意圖誘使皇家海軍進入此前設定的伏擊海域,再行決戰。但是,由於天色逐漸黑下來,雙方的戰術企圖均未能實現。面對這種情況,英軍決定利用航速上的優勢,從東南方向切入到德國艦隊和德軍母港所在地赫爾戈蘭灣之間海域,截斷了德國艦隊返回港口的航道,對德國艦隊形成包圍陣式。
戰果有限難分勝負
6月1日凌晨3時,德國艦隊拋下了失去行動能力的德艦“黑王子”號等數艘艦隻,突破了英艦隊封鎖線,向赫爾戈蘭灣方向迂回突圍。英軍杰利科上將則隨即率領英國皇家海軍艦隊銜尾窮追。但是,由於德軍在赫爾戈蘭灣布置了大片水雷雷場,隻有德軍的高級海軍將領才知道其中隱秘的通航航道。所以,當德國艦隊倉皇撤進港內時,英國艦隊隻能在雷區外無奈地發空炮泄憤。
盡管英德兩國在日德蘭海戰中精銳盡出,但戰果卻相當有限。在整個海戰中德軍共擊沉英軍3艘戰列艦、3艘巡洋艦和8艘驅逐艦,自己損失了2艘戰列艦、4艘巡洋艦、4艘驅逐艦。從被擊沉的軍艦總噸位及傷亡人數上看,英軍也明顯高於德軍。但德軍主力艦隊試圖打破英軍海上封鎖的戰略企圖並未實現,反而是被皇家海軍徹底封閉在母港內,直到一戰結束,都未再有作為。
(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