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

媒體評2004年習近平專訪:平民情懷最動人

2014年06月13日15:08    來源:新華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平民情懷最動人

  平民情懷最動人

   文/國平

   “我是延安人——2004年習近平專訪”,在網絡視頻播出后,好評如潮,點贊無數。

   十年前,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接受媒體採訪,深情回顧了年輕時代在延安梁家河插隊時的難忘歲月。如今,習近平同志已經成為繼往開來的新一代領導人,人們可以看到,正是那段在基層艱苦奮斗的經歷,培育了他視人民為父母的深厚感情,鍛鑄了他艱苦朴素、求真務實的優秀品格,造就了他治國理政的卓越才能。正像網友所說,在習主席領導下,我們的黨大有希望,我們的國家有美好未來。

   親民愛民為民,這是老百姓對習近平總書記執政理念和風格的概括。看過這段視頻,聽到許多口口傳誦的故事,不禁想到習近平所反復強調的,要以人民利益作為我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是始終一貫的。在總書記心中,人民利益永遠是至高無上的。而這些,無不與他年輕時代就與老百姓建立的深厚感情,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十幾歲到延安插隊,二十多歲當村支書,吃粗茶淡飯,扛百斤大包,住簡陋窯洞,掙幾毛錢工分。習近平從這樣的歷練中,了解了人民的疾苦﹔從這樣的實踐中,研讀國情這本大書﹔從這樣的奮斗中,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堅定信念。為官從政者應該從中得到很多教益:一個領導干部需要具備多方面素質,但最基本的還是要有群眾觀點、人民情懷,把自己的從政生涯同實現黨的根本宗旨統一起來、結合起來。這樣,為官才是好官,施政才有良政。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習近平的插隊歲月,對今天的年輕人來說,也是一個極有說服力的勵志故事。“到基層去,到困難的地方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是那個時代青年的志向。時代變了,條件好了,但有一個朴素的道理永遠不會變:一個人成長成才,離不開大地,離不開人民。生活雖然貧困,但奮斗、創業,使年輕的習近平懂得了勞動的艱辛,生活的不易,體會到老百姓的勤勞智慧和善良純朴。這奠定了他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堅實基礎。沒有人可以輕輕鬆鬆取得成功。不因困頓而墜青雲之志,不因挑戰而彷徨不前,不因成績而沾沾自喜,不因順利而妄自尊大。從基層干起,腳踏實地,吃苦耐勞,一步一個腳印前進,這正是青年建功立業的必由之路。

   “我是延安人”,是發自內心的深情表白。延安是戰爭年代我們黨的根據地,條件之艱苦難以想象,但正是從那裡走出無數優秀中華兒女。可以說,延安哺育了中國共產黨人,為中國革命的勝利貢獻巨大。習近平總書記一句“我是延安人”寓意很深,既是對老一輩共產黨人驚天動地、艱苦創業的緬懷和景仰,更是告訴今天的人們,延安傳統,延安精神,依然是伴隨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最可寶貴的財富。

   平民情懷最動人,動人之處也許正在這裡。

分享到:
(責編:盛卉、曾偉)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