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5月16日電 隨著中非關系的日益密切,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進非洲、投資非洲。在此過程中,如何構建中資企業和諧勞動關系、推動在非洲的可持續發展?5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舉行的“跨國企業勞動關系及工會作用”——中國•非洲工會高級研討會上,來自中國和非洲工會、企業、政府,以及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的代表和知名學者,深入思考,分享經驗,試圖尋找最佳實現方案。
國際勞工組織都靈培訓中心企業社會責任專家祖良榮先生提到,中國企業走出去后怎樣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做貢獻?出席會議的代表企業紛紛用自身的經驗回答了這個問題。以華為公司為例,近三年來,累計實現當地原材料等採購將近2.4億USD,上繳各項利稅超過一億USD,在非洲多個國家獲得當地稅務局評比的“優秀納稅人”等獎項,成為所在國的外企納稅大戶。
中國有色集團高管許樹森也介紹道該企業堅持“造福社會,促進繁榮”,積極參加非洲的公益事業,在贊比亞投資監理了中贊友誼醫院,大大提高了當地的醫療保障水平。此外還出資開展了“光明行”活動,為贊比亞109位白內障患者實行了復明手術,收到贊比亞民眾和媒體的一致稱贊。
會議中,有加納工會負責人提出“有時沖突和問題是源於不同的體制”。對此,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邢愛芬教授認為,隨著中國企業擴大在非洲的勞務合作,不可避免地帶來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主要體現在勞動關系的緊張與糾紛上。有關勞工與工會、勞工與資方以及勞工與政府的相關問題,進來漸漸成為中國企業投資非洲、擴大在非企業經營規模、拓展市場時所面臨的一個重大理論、實際與法律問題。而這些矛盾產生的根源首先在於中國企業管理的觀念沒有轉變,缺乏“本土化”思維,從而極易造成其在海外分支機構的管理策略“水土不服”,由此造成與員工之間的矛盾。其次國內許多企業的人力資源戰略落后於跨國經營戰略,導致其在實施時才發現自身缺乏“國際化”的人才。
因此實現中國在非洲投資企業和諧勞動關系不僅要實現企業人力資源本土化,也要按照當地文化習慣處理社會責任問題,要在“地域貢獻度”上得到認可,在培育人的方面下大工夫。
此外,重視工會作用,積極加強中非工會的合作和交流是完善中非勞動關系的一個重要途徑。從長遠來看,中國企業中的工會組織也應隨著中國企業的大規模海外投資走出去,適應全球化背景下的發展,強化和提升工會在中國企業以及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適應國際社會要求,建立由中國特色的工會發展模式、勞工標准和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