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本網原創

【學習有方】

跟習近平學調研:“身入”基層更要“心到”基層

人民網編輯 曾偉

2014年05月14日17:05    來源:人民網-時政頻道    手機看新聞

編者按最近,《福建日報》刊發的《群眾的贊許最甘甜》一文回憶了習近平在閩工作期間,身體力行踐行群眾路線,倡導推動“四下基層”等事件的經過。文中提到,在閩東,他曾披荊斬棘步行兩個多小時,深入壽寧縣下黨鄉,現場解決發展難題,為下黨鄉注入致富源動力。結合時下個別領導干部調研中存在的“不願”、“不實”、“不深”的問題,學習習近平關於如何做好調研的文章和他身體力行搞調研的實例,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警醒“不願”調研之風

我們擔負領導工作的干部,在對重大問題進行決策之前,一定要有眼睛向下的決心和甘當小學生的精神,邁開步子,走出院子,去車間碼頭,到田間地頭,進行實地調研,同真正明了實情的各方面人士溝通討論,通過“交換、比較、反復”,取得真實可信、扎實有效的調研成果,從而得到正確的結論。調查研究就像“十月懷胎”,決策就像“一朝分娩”。

——摘自《之江新語》:《調查研究就像“十月懷胎”》篇

【鏡頭】鐘雷興作為一名老黨員,在1988年習近平調任寧德地委書記時,任寧德地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政法委書記,親身見証了習近平踐行堅持群眾路線的點點滴滴。

“他上任時,沒有就燒新官上任的三把火,而是首先深入調查研究。” 鐘雷興說。習近平到任時,適逢國家經濟大環境治理整頓,寧德由於歷史原因,還是相對貧窮落后:全地區9個縣6個貧困縣,全區GDP20多個億,財政收入1.45億,農民人均純收入492元﹔交通閉塞,貫穿南北的104國道是唯一的大通道,大港口沒有碼頭。閩東沿海變山區,閩東南發展戰略上不了飛鸞嶺,可以說是百廢待興。

“但是,習書記沒有急於求成,他很穩重,深入調查研究,從實際出發,他的戰略目標:閩東撤地建市、通鐵路、三都澳開發。”鐘雷興形容他是“舵手般把握著寧德的發展。”為了讓群眾過上好日子,習近平著力抓脫貧致富。

鐘雷興說,他抓農業綜合開發,毛草房改造,連家船上岸,推動造福工程,還創辦了賽岐開發區等。

【小編點評】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時報》曾經刊文提出,調查研究工作不僅要“身入”基層,更要“心到”基層,給廣大黨員提了個醒,調查研究一定要扑下身子,真正尋找問題,然后拍板決策。當前個別領導干部即便下基層調研,也只是走馬觀花、蜻蜓點水,道聽途說,作風飄浮,下基層調研成了“秀基層”,一陣風來,一溜煙去,看似熱熱鬧鬧,但是卻效果甚微。少數領導干部隻做表面文章,隻重形式,不重效果,不解決實際問題,隻聽好的,不聽差的,對真實情況視而不見,充耳不聞。這種失去真實性的調研,勢必造成錯誤的判斷。

警醒調研“不實”之風

“實”就是作風要實,做到輕車簡從,簡化公務接待,真正做到聽實話、摸實情、辦實事

——摘自《之江新語》:《調研工作務求“深、實、細、准、效”》篇

【鏡頭】下黨鄉是寧德市壽寧縣最邊遠的山鄉。為了去下黨鄉調研,習近平一行在崎嶇山間古道上跋涉了兩個多小時,才到達下黨村。下黨鄉黨委、政府臨時在鸞峰橋邊的王氏祠堂裡辦公,條件極其簡陋,大家就圍坐在小板凳上開會。午飯時,習近平一行移到鸞峰橋上用餐,簡陋的飯桌、椅子就擺在廊橋上,邊吃邊談。

“在我們這個偏僻的地方,很少能見到這麼大的官,大家以為他會很講究,沒想到他一點架子都沒有。穿一件白襯衫,很朴素,午飯配的是鄉下人吃的青菜、小筍、田螺,他也吃得津津有味。” 時任下黨鄉黨委副書記劉明華回憶。

為了摸清真實情況, 下午3點,習近平一行離開下黨村,走羊腸小道、過獨木橋、攀峭壁岩石,途經溪后、下屏峰等自然村,步行10多公裡,歷時兩個多小時到達臨近的芹洋鄉溪源村。  一路上路險坡陡,且荊棘雜草叢生,他們拿著柴刀將擋在路面的荊棘、葦稈劈除。抵達芹洋鄉時,已是夜幕降臨。經過仔細調研, 第二天,習近平才在壽寧縣政府主持召開現場辦公會。那天,下黨鄉幫扶工作是重要議題,當場拍板決定支持下黨鄉建設資金72萬元,其中40多萬元用於建設水電站,盡快解決群眾生產生活、用電問題。“一下子拿到這麼多錢,鄉干部激動得幾天幾夜睡不著,都在想怎麼用好這些錢。” 時任下黨鄉黨委副書記劉明華回憶說。

【小編點評】個別領導干部貪圖安逸,認為下基層累、到鄉下苦,習慣於坐在辦公室,“一杯茶一支煙,一張報紙看半天”。遇到問題滿足於聽匯報、看材料,認為一個電話、一份傳真、一封郵件就可以把基層情況摸清。然而,“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一定要警醒“不願調研之風”,調研不“實”之風。

警醒調研“不深”之風

搞好調查研究,一定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廣泛聽取群眾意見。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是獲得正確認識的源泉,也是檢驗和深化我們認識的根本所在。調查研究成果的質量如何,形成的意見正確與否,最終都要由人民群眾的實踐來檢驗。

——習近平在中央黨校2011年秋季學期第二批入學學員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鏡頭1】鐘雷興回顧了習近平同志下基層的一個案例:那時候,寧德壽寧縣下黨鄉是一個非常偏僻的地方,沒有公路,隻有一條非常窄的土路,土路上還長滿了雜草。前面走的人必須用木棍挑開才可以看到路。當時,習近平同志說,沒有看到群眾就不算下基層,腳要走到群眾中。堅持帶領領導干部到下黨去。

下黨鄉還沒有辦公樓,辦公地點就設在農家大院,干部和農民吃住一起。吃飯時,沒有桌子,大家就尋了一個遮陽的廊橋,習近平同志就和大家一起站著吃。

【鏡頭2】“地僻人難行”的下黨鄉成為習近平牽腸挂肚的邊遠貧困鄉鎮,而楊奕周也成了他時常聯系的“草鞋親戚”。

楊奕周的女兒楊世鳳回憶,無論是在福州、省裡,還是在浙江、上海任職,習近平多次通過秘書打電話到家裡,詢問下黨鄉脫貧發展情況,關心老楊的家庭狀況。2007年1月,楊奕周患病住院期間,習近平特地囑咐秘書代他前往醫院探望。當年6月老楊病逝后,習近平還特地發唁電表示慰問。

群眾,在習近平心中有著最重的分量。基層,是他去得最多的地方。三進下黨鄉,是習近平心系貧困地區發展的一個縮影。

【小編點評】在實際工作中,一些領導干部自認為在基層工作過,平時掌握的信息量多,對基層情況熟,用不著下去再搞調研。有的領導認為自己見多識廣、知識淵博,什麼情況都懂,無須下去調研。還有一些領導干部忙於事務性工作,總認為抽不出時間到基層,舍不得花時間去調研。事實上,領導干部即使出生在農村並不一定了解農民,工作在基層並不一定了解基層,我們一定要警惕這一點。應注意調查研究以群眾為師,正如有學者說的,要善於跳出“包圍圈”,與群眾零距離接觸,撤掉“過濾網”,聽到的是原汁原味的鄉土話,脫去了“外包裝”,看到的是不加粉飾的現場,移開了“攝像頭”,感知的是群眾的真實情緒。應與群眾做朋友,隻有置身這樣的情境中,真話才能聽得到,問題才能把的准,招數才能謀的實。

延伸閱讀:

【學習有方】跟習近平學結“草鞋親戚”

【學習有方】習近平兩度參加民主生活會的示范效應

【學習有方】從“習賈之交”看習近平的工作作風和用人任事特點

【學習有方】從“六個一”看習近平戰略問題思考和部署

【學習有方】習近平談如何當秘書

【學習有方】跟習近平學當“一把手”:把方向謀全局 不干預具體政務

【學習有方】習近平兩月15次提反恐:突出"底線思維""群防群治"

【學習有方】習近平總書記首次赴喀什考察 顯示解決問題的信心和決心

分享到:
(責編:盛卉、曾偉)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