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構建中國社會信用體系
在市場化改革深入推進的背景下,加速構建中國社會的信用體系刻不容緩
章政: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中國信用研究中心主任
王磊:中國工商行政管理學會副秘書長
田侃: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信用研究中心主任
平新喬: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學術委員會主席、教授
蘇明: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
曹鳳岐: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北京大學金融與証券研究中心主任
“2013年,中國的信用體系建設終於邁開了實質性的一步。”日前,在2014中國信用4·16高峰論壇上,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中國信用研究中心主任章政向《瞭望》新聞周刊表示。
在他看來,作出如此結論主要源於三個方面。
其一,2013年,國家發改委、人民銀行會同信用體系建設部際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共同完成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的編制工作,這是我國首個信用體系建設專項規劃。
其二,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未來中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兩個基本的長期任務: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建立健全全國基礎數據的統一平台。
其三,2013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推動誠信體系建設,以政務誠信帶動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誠信,從而明確了信用體系建設的重點領域。
但是,這樣的成績離現實的需要還有距離。
事實上,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社會結構、利益關系的深刻變化,人們的誠信意識和誠信觀念遭遇了強烈的沖擊,許多違背誠信的現象逐步凸顯。
更為關鍵的是,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了市場化改革的方向。
“要使市場能夠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關鍵的一點是市場中的各個主體必須要有契約精神。”在章政看來,契約精神的核心就是信用。
因此,進一步加快中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刻不容緩。為此,《瞭望》新聞周刊集結了論壇上多位權威人士的觀點,對相關問題進行探討。
重在制度建設
《瞭望》:早在2003年召開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就提出,要形成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如今,十年過去了,中國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雖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距離理想中的目標依然存在不小差距。未來要真正建立和完善中國的社會信用體系,需要採取哪些措施?
曹鳳岐:我覺得至少有四個方面工作需要做。
第一,要建立以誠信為核心的新型企業文化。現在很多人都在談傳統文化,那傳統文化的核心是什麼?我認為誠信至少是其中之一。傳統中國人是講信譽的,只是經過這麼多年的折騰,我們失去了一些道德理念和觀念。所以,應當進行一些道德的教育,恢復一些傳統。
第二,應當從制度層面進行信用體系的建設。中國過去長期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到了轉軌發展市場經濟的時候,就出現所謂的信用斷層。許多人不知道市場經濟的核心是什麼,以為市場經濟就是無道德經濟。實際上,市場經濟最核心的是誠信,公平、公開、公正,這是市場經濟的核心,也是誠信的應有之義。所以在制度方面,應該加快完善這一方面的激勵約束機制。
第三,法律層面上要通過法律來獎勵先進,處罰違法,使得大家自覺遵紀守法。現在中國的法律,包括經濟方面的法律應該很多了。但是,存在的問題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
第四,要創造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揚善抑惡,遵紀守法者應該得到應有的表揚表彰和大家的認可,而違紀違法者必須得到處罰。
平新喬:現在中國在誠信體系這一塊,主要由中國人民銀行等機構在做,基本上還是國家壟斷。如果這個市場能放開,本身也應該能產生一個自我抑制的機制。所以我認為誠信資源要公開,應該慢慢讓民間來做這個事,外資也可以做,把它做成一個大家都可以用的商品。
蘇明:我們首先看到,當前中國的信用環境跟若干年前比較還是有所改善的。但實事求是地講,無論政府層面、企業層面,還是社會層面,比起規范的市場經濟國家恐怕還有很大差距。
如何解決?首先,我認為相關制度和法律,比如會計法,還需要更細致。在法律制度層面一定要盡可能細化,這樣對於違法者而言,出了什麼問題,面臨什麼風險,都看得清楚。其次,出了問題怎麼處理,我感覺現在的自由度還比較大,所以在執法層面一定要嚴格。最后,現在有企業作假,也有相關部門作假,所以政府要帶頭,為全社會、為企業樹立一個榜樣。
田侃:我認為應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加強組織領導,明確頂層設計。應該從國家層面成立一個專門的機構,包括各省市縣的,而不能把它挂在哪個部門,要明確財政保障。
第二,立法方面,要健全信用立法,盡快推出信用基本法。像美國關於信用的立法就有16部之多,而我國前不久才出了一個信用征信管理條例。
第三,完善信用制度,創造信用紅利。包括信用管理制度,信用監督制度,信用評價制度等等。完善了一系列制度,讓失信者受到處罰,讓守信者得到獎賞,是能夠創造信用紅利的。
第四,創新信用標准,發展中國的信用市場。可以借鑒上海自貿區負面清單的模式,對信用標准作出一些創新性的嘗試。各政府職能部門,各行業系統,應該在浩瀚的彼此割裂的信息之中,根據自己的特點盡快拿出可以量化考評的指標,便於建立國家信用信息平台。
第五,加強信用宣傳,營造守信、互信的社會信用環境,尤其是在改革進入深水區的時候,這一點直接關乎信用治理體系和信用管理的現代化。
提高政府透明度是關鍵
《瞭望》: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和完善涉及到政府、企業、個人等多個方面,在這些角色當中,誰才是真正的主角?
曹鳳岐:應該是政府。如果把當前各類經濟主體的信用打一個分,我認為老百姓的信用最高。像個人的房貸,還貸率最高。與之相對應,一旦出現了政府失信,這就比較麻煩了。因為政府失信,就意味著其他方面的利益受到損害。關鍵在於,在一般情況下,政府都處於強勢地位,因此即使政府失信,受損的弱勢一方往往也毫無辦法。
蘇明:我也認為政府帶頭非常重要,但是政府帶頭,需要有外力來推進它。所以透明度非常重要,就是政府的信息公開。如果法律、政府透明度能聯系起來,再加上民間和社會組織,大家形成一種合力,那麼未來信用體系的構建還是有美好的前景。
《瞭望》:如何才能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呢?
田侃:關於透明度這個問題,我覺得首先是政府信息公開,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它對企業、對個人都有一個示范的作用。另外,我覺得可以從制度層把透明度進行量化。
王磊:自從去年3月1日,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從深圳開始試點,其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是這項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有一個數據,截止到今年2月28日,深圳市公示信息條數達到18.22萬,主動查詢和供有關部門下載的信息14萬,應用率達到77%。
在深圳市這個平台經驗基礎上,國家工商總局也已經建立了信息系統公示平台,這個平台現在正處於試運營狀態。此外,國家工商總局已經起草了市場主體信用信息公示草稿,所有有關部門都可以登錄,查詢任何在工商部門登記的市場主體的任何信息。所以,透明度是解決政府信用,市場信用,包括個人信用最有效的一個良方。
曹鳳岐:十八屆三中全會講的一個核心思想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應該這麼看: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毫無疑問,但市場不是萬能的,市場做不了的,政府應該做。除了服務,更主要的職能就是監督。
現在的問題是,誰來監管監管者?所以,必須要發揮社會的力量,市場的力量,群眾的力量,企業的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的透明度,最重要的是增加市場的透明度,就是公正、公開、公平。
著力打造信用職能鏈條
《瞭望》:信用體系建立后,真能解決市場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嗎?
平新喬:我的觀點是,就信用談信用可能不行,信用是一個網,現在個人對企業要講信用,企業對行業要講信用,隻要每一級把自己的信用責任都承擔起來,就有一個信用的職能鏈。就是個人對組織,對企業有一個信用,企業對個人有一個信用,企業對行業、對消費者有信用,企業對政府有信用,政府對企業有信用,相互之間互聯的一個鏈。(記者 尚前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