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印度尼西亞總統蘇西洛簽署2014年第12號總統決定書,正式廢除1967年第6號通告,把“支那”(cina)改稱“中華”。標志著這一存在40多年、對中國和華人的歧視稱呼一去不復還。曾幾何時,由於政治、歷史等因素而導致海外華人在很多國家或地區“不受待見”,政治迫害、種族壓迫,讓華人在當地備受欺凌,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威脅,甚至釀成諸多臭名昭著的“排華”、“反華”事件。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華人所居住在國的積極參政與融入,社會地位不斷提升,包括印尼在內的不少國家順應歷史潮流,積極推動本國立法或政府機構調整國家政策,維護多民族、多種族、多元化共存的文化理念,承認華人在本國歷史發展中的貢獻,紛紛為華人“正名”。但是,也有國家無視歧視華人歷史的存在,欠華裔先輩們一個“交代”。
印尼政府為華人“正名” 民族團結邁出新步伐
印尼總統蘇西洛日前簽署2014年第12號總統決定書,正式廢除1967年第6號通告,把“支那”改稱“中華”。眾多華裔人士表示,這是印尼在民族團結之路上邁出的新的一步,是印度尼西亞政府和人民對中國友好情誼的體現,印尼2000萬華人對此表示歡迎。
據了解,1967年第6號通告是印尼前總統蘇哈多時代的產物。通告將中國和中國人、華人的稱呼全部改為cina(支那),包含對華人的侮辱含義。當局還禁止華人使用中文名字、過中國節日,華文刊物遭關閉。32年的“反華政策”導致印尼“反華事件”不時發生。
1998年5月12日到15日的印尼特大排華動亂,造成數千建筑被搶奪一空甚至燒毀,不少華人被殺害。當時一群有志之士為了爭取印尼華人的社會和法律地位,創立印華百家姓協會,隨后許多華人社會團體紛紛成立,共同希望政府能取消對華人的歧視。經過多年努力,國會終於通過2006年第12號國籍法令和2008年第40號反歧視法令。
1999年印尼改革開放,對華態度進一步轉向。從2006年印尼第12號國籍法令允許華人申請護照不出示國籍証明書,到瓦希德總統取消華語禁令,再到梅加瓦蒂總統制定華人新年為國定假日,華人在印尼的境遇持續改善。
對於此次印尼廢除“支那”稱呼,現任總統蘇西洛在決定書中提到,“支那”一詞使華裔公民在社交上受到歧視性影響。使用“支那”術語也被認為違背憲法精神,因為印尼民族創始人在1945年憲法第26條中已選擇使用“中華”術語。這些歷史因素成為蘇西洛總統廢除第6號通告的思想基礎。
媒體指出,“正名”對於2000萬印尼華人來說可謂是揚眉吐氣的大事,也是印尼民主政治進步的重要體現,但印尼距離實現真正的民族平等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首先,用了近50年的“Cina”一詞已經在印尼社會根深蒂固,改變這個用語習慣將是個漫長的過程﹔其次,總統令並不具有嚴格的法律追責效力,因此“正名”能否真正“令行禁止”,特別是針對媒體和教育部門的監督是否切實有效,還有待觀察﹔第三,數十年來排華思潮和意識形態對立的存在,使印尼國內的保守勢力依然強大。改變稱謂很容易,但要消除印尼社會的歧視思維,還需印尼華人和其他族群共同努力。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