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人語】
“媒體的核心競爭力在於生產優質內容”
——訪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馬利
如今的傳媒領域,媒體形態日新月異,受眾獲取信息的習慣多種多樣,新媒體的介入更是改變了輿論場的傳播格局。傳統媒體如何從龐大的信息場中突圍,才能保証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馬利正在對這個問題進行思考。
優質的內容產品更可貴
記者:當下,新舊媒體形態的替代與演進速度不斷加快。您認為,傳統新聞媒體如何求得生存與發展?
馬利:談到這個話題,人們會用“求生存”的字眼,這有意無意透露出一個看法,那就是當下的傳統媒體已經面臨一種生存挑戰。對媒體來說,生存和發展是同一個問題——僅僅求生存,實際上與消亡無異。
很多人注意到,在今年全國兩會的總理記者會上,人民日報“三棲記者”成了媒體關注的熱點,記者一個人代表了報紙、網站和微博三個媒體平台。甚至有網友評論說,報紙代表的是古典媒體,網絡代表的是傳統媒體,微博代表的是移動化的新興媒體。盡管我並不十分認同這種分類,但“三棲記者”確實在社會上引發了巨大反響。
馬利近影 資料圖片
媒體形態的推陳出新帶來了很多變化和挑戰。對於媒體,其核心競爭力是生產優質產品的能力,最根本的東西是信息和思想,這一點穩如磐石。形態變化了,就去適應形態﹔渠道改變了,就去適應渠道。
觀察業界,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時效性強的網絡信息或許來源於個人,但屬於優質信息的深度報道主要產生於專業新聞機構。這並非說網絡不會購買優質信息發布,我想說的是傳統媒體不必妄自菲薄,因為在龐大的信息場,優質的內容產品更加可貴。
當然,更重要的是,傳統媒體不能故步自封,而要盡可能適應新的傳播格局下媒體形態的改變。適應,是任何一個行業應對發展變化都要做的事情,只是對於媒體來說顯得更猛烈、艱難些,因為它們太習慣於過去的形態了。形態是發展的,比如“報網融合”“三棲記者”就是形態發展的一種嘗試。當然,“適應”需要在廣大的空間進行更縱深層面的努力,也需要更多的創造力和開拓性。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