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滾動新聞

“人口紅利”與“人才紅利”

2014年04月11日14:41    來源:中國經濟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人口紅利”與“人才紅利”

人口紅利﹔人才紅利

  過去30多年,中國經濟一直高位運行,有人認為這得益於人口紅利。2013年1月,國家統計局發布統計公報稱,2012年末,我國大陸15至59歲勞動年齡人口為93727萬人,比上年末減少345萬人,這意味著我國人口紅利出現拐點。擔憂隨之而來,人口紅利消失的中國經濟還能增長多久?

  有些跨國公司也開始考慮把低端生產線遷出中國,如阿迪達斯關閉了其在華的唯一工廠,耐克出於生產成本的擔憂也在考慮“出走”,與此同時,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正逐步取代中國成為新的制造業基地。中國廉價勞動力的優勢在逐漸消退,如此看來,沒有了人口紅利的中國經濟確實面臨很大挑戰。但事實上,我們對人口紅利的認識一直存在誤區。

  現在討論中常犯的錯誤,就是把人口紅利同勞動力數量混為一談,認為勞動力數量高就有更多的人口紅利。卻忽略了人口素質提高、壽命延長、勞動生產率提高和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等動態指標,一些人所擔憂的只是“靜態人口紅利消失”,並由此片面夸大了中國經濟面臨的風險。

  其實,人口紅利消失並不是壞事,往往是不發達的經濟體才有人口紅利,發達國家對此很少談及,他們更多在意的是人才紅利。人才紅利是指由於人才的規模增長及其充分利用所產生的超過同樣數量簡單勞動力投入所獲得的經濟收益。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依賴低成本開拓市場、增加資本積累的優勢必然會消退,而教育、科技的投入將會提升勞動者素質,促進企業轉型升級。

  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認為,決定價值的是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價值量同消耗的勞動量成正比。他區別了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指出在相同的時間裡復雜勞動者比簡單勞動者創造更多的價值。所以,高質量的勞動力在數量上可以折算為成倍的普通勞動力,緩解勞動年齡人口比重下降的影響。

  中國有龐大的高等教育體系,相對價廉的高素質人才正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下一個優勢。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2010年中國大專以上人口達到1.2億,高中以上人口達到3億,遠高於第五次人口普查時的4571萬和1.9億。這說明中國的勞動力結構正在發生質的變化。

  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在准備將低端生產線遷出中國的同時,卻已經開始將研發機構遷往中國,他們正是看中了中國的人才優勢。比如,在2013年,蘋果稱欲投入1億美元把在華部分電腦生產線遷回美國,近乎同時,蘋果CEO庫克稱將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並把部分App Store服務器搬到中國。目前,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的研發中心甚至全球研發總部至少有1600余家。有資料顯示,中國每年招收的博士研究生達6萬余人,其中理工科博士佔到40%,此類高素質人才數量已超美國﹔而國內研發人員人力成本不足歐洲和美國的20%。相對於后起的發展中國家,我們的工人技術水平遠高於他們﹔相對於發達國家,我們的技工工資又比較低,這樣,我們就形成了新的“人才紅利”。

  從人口紅利到人才紅利,証明中國創造財富的能力在逐步提升。未來,人才紅利將不斷發力,促進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勞動生產率提高,從而推動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和穩健發展。(馬璐)

(來源:中國經濟網)

分享到:
(責編:盛卉)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