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后,北京市大興區龐各庄鎮梨花村萬畝梨花競相開放。梨花村村民世代以生產鴨梨為業,近年來依托萬畝梨園,吸引游客來免費賞花,帶動“農家樂”和土特產銷售,一躍成為“京郊發展鄉村旅游先進村”。圖為清明小長假期間,人們在萬畝梨園裡賞花休閑。 本報記者 黃俊毅攝
陽春三月,風和日麗,草長鶯飛。長城內外,大江南北,無際原野裡,油菜花、杏花、梨花、桃花競相綻放,吸引了眾多游客。在“春花經濟”的推動下,鄉村旅游快速發展,農民增收步伐加快,美麗鄉村建設取得實效
花美在田間
4月7日,風和日麗,北京大興區龐各庄鎮梨花村車水馬龍,游人如織。龐各庄梨園3萬畝,梨花村正處中心。潔白的梨花擠滿枝頭,層層疊疊,如無邊飛雪,鋪天蓋地而來。梨花村農民以梨為業,有梨樹十余萬株。近年每逢清明,市民紛紛來此賞花。
“城裡公園花太少,還是這裡過癮!早晨開車出門,上午逛逛梨園,中午在村裡嘗嘗土菜,傍晚回家,啥都不耽誤。”家住北京西直門的劉建剛先生說。劉建剛從前年起,每到4月上旬,都要開著私家車,載著老人和妻兒,來梨花村玩一天,飽覽田園風光。
如今,像劉建剛這樣,迷戀田園花季的城裡人越來越多。田野花開,之所以迷人,一因貼近自然,空氣清新,民風古朴﹔二因規模宏大,百畝算小的,萬畝很尋常。以湖北省沙洋縣油菜花為例,沿著漢江西岸,綿延上百裡,滿眼金黃,堪稱人間奇觀。也因此,看似平常的農田花季,日益成為春季旅游熱點。各地圍繞油菜花、杏花、梨花、桃花等農田花卉,開發的旅游景觀數不勝數。不少景觀已在全國有知名度,比如以油菜花聞名的有江西婺源、雲南羅平、安徽黟縣、湖北沙洋、江蘇興化、浙江仙居、甘肅民樂、青海門源﹔以桃花聞名的有江蘇句容、浙江長興、福建龍岩、山東蒙陰、河南鄢陵、四川龍泉、貴州興義、甘肅秦安﹔以梨花聞名的有天津薊縣、遼寧鞍山、江蘇豐縣、山東冠縣、河南寧陵、四川華?、陝西洋縣、新疆庫爾勒。
前不久,農業部發起美麗田園推介活動,受到網友熱捧。專題頁面總瀏覽量達3000萬次,有效投票超過1200萬張。經專家評審、網上公示,最后,包括貴州省黔西南州萬峰林油菜花在內的108項農事景觀,被評為“中國美麗田園”。其中,僅油菜花、桃花、梨花景觀就佔了30項,另有荷花、葵花等21項也與花有關。今天,田園花季游,在神州大地已遍地開花。
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局長宗錦耀說,像油菜花、桃花、梨花、向日葵、荷花等旅游項目,產業規模大、體驗類型多、生態條件好、配套環境優,反映了各地的農耕文明、地域風情和特色風貌,具有較高的農業綜合效益。這些鄉村以耕讀鄉土文化為魂,以久遠優美田園為韻,以生態循環農業為基,以古朴村落民居為形,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成為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也成為建設美麗鄉村、美麗中國的縮影和經典。
創收有妙招
花香引客來,如何讓游客玩得高興、樂於花錢,則大有講究。且看各地各村的高招:
其一,賞花配套服務。“天下山峰何其多,唯有此處峰成林”,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一聲驚嘆,使黔西南州萬峰林名滿天下。每年春季,峰間谷地1500畝油菜花盛開,來客直線飆升。一家人合騎一輛自行車,在峰間花海裡漫游,別提有多愜意。“6人座每小時30元,4人座20元。旺季一天能賺4000多元。”地處萬峰林景區的納灰村農民黃元江說。黃元江有幾十輛多座自行車,每天開業不久即被搶租一空。僅靠出租自行車,去年他就賺了十多萬元。原野賞花,地廣路長,代步服務肯定受歡迎。還有哪些服務存在潛在需求?值得動腦筋。
其二,特色餐飲品嘗。游客既然下鄉賞花,飯也可在村裡吃。如今生活水平高,城裡什麼好東西都吃過,稀罕的是特色鄉土菜。在納灰村大榕樹下,郭守會夫婦開了家飯館,經營布依族傳統美食。油菜花盛開這段時間,每天有400多人就餐,年純收入13萬元。梨花村特色餐飲則更絕。梨花村村民以梨花為食材,琢磨出十多種美食——炒梨花、梨花魚、梨花扣肉、梨花肘子,名目繁多,讓人眼花繚亂。連茶水也是梨花沏的,堪稱名副其實的梨花宴。梨花宴大受歡迎,清明小長假還沒到,村民勾振興家的飯館200個坐席,全被預訂一空。
其三,鄉村民俗體驗。納灰村譚達文開了家手工紡織體驗館,擺上老織布機,免費教游客織土布。每天游客絡繹不絕,他的土布服裝生意越做越紅火,一年純收入六七萬元。梨花村勾振興對自家15畝梨園動起了心思。他的妙招是農耕文化體驗:種一棵梨苗,收費65元,贈一頓梨花餐﹔認養古梨樹一棵,每年收費1600元,秋后贈全樹果實﹔樹下紅薯,每分地年認養費1200元。“客人花錢替我種果樹。秋后挖紅薯,把土都挖鬆了,等於幫我翻地!”勾振興不無得意地說。
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休閑農業處處長邵建成說,全國田間花季游規模、效益究竟有多大,農業部門尚未專門統計,但相當一部分農業休閑與其有關。而據農業部不完全統計,截至2013年底,全國休閑農業聚集村達9萬個,規模以上休閑農業園區超過3.3萬家,農家樂已超150萬家,接待游客超過9億人次,營業收入超過2700億元,帶動2900萬農民受益。
芳菲長留香
最近幾年,田間花季游異軍突起,發展勢頭強勁。作為新生事物,問題仍不少,亟待集思廣益,富礦深挖。
花期短,留不住客,生意難做大,是各地普遍反映的問題。
“每年花期隻十來天,除了秋后採摘旅游,一年裡其他時間,村裡幾乎沒人來。本地旅游資源單一,賞花隻一兩個小時就夠了,來客都是一日游,不住宿。要是能開發別的旅游景點,把客人留下來住宿就好了。”梨花村黨支部書記劉有志說。全村有300多農戶,注冊“農家樂”的有幾十家,經營得不錯的隻有十多家。其他的都沒做起來,更甭說做大。梨花村年接待游客13萬人次,雖然人均純收入1萬多元,但效益還是不令人滿意。
為服務賞花旅游,人為再造景點,效果恐不理想,投資風險太大。較可行的方案是整合資源。龐各庄鎮旅游管理科科長計美香說,附近有草莓園、航天教育基地等資源,目前鎮上正在整合,將來有望實現兩日游。
令不少地方苦惱的還有基礎設施。“雖然水泥路已經修到村裡,但是田間還是土路。春天雨水多,田間小路泥深陷腳,游客賞花很不方便。村集體、村民修不起路,最好是政府掏錢。”一位村支部書記說。田野觀光線路長,修水泥路耗費很大。據黔西南州農委主任莫武安介紹,僅硬化萬峰林納灰村四個組田間公路,投資就達30萬元。
田間觀光路修好又如何?納灰村地處萬峰林景區,四季游客不斷,基礎設施利用率高。梨花村水泥路鋪進果園,私家車進出方便,但除了清明觀花、秋后採摘短短幾十天時間,其余絕大部分時間隻能閑置。
斥巨資建成的基礎設施,一年裡大部分時間閑置,實在可惜。並非所有鄉村都有多種旅游資源可供整合,較可行的辦法是,避免同質化,合理種植多種作物,錯開花期。一年四季,花開不斷,則游客不斷。
再就是深加工問題。為提高品質、產量,果農年年都要疏花。花開花落,化作泥土,令人痛惜。能否將多余的花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浙江省長興縣種植紅梅1.2萬畝的“梅花大王”吳曉紅,發展梅花游之余,嘗試提煉香精,經數年攻關,近來終獲成功。一噸鮮梅花,可提煉梅花精膏1.1公斤。產品一經問世,國內外訂單紛至沓來,回報豐厚,值得借鑒。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全國有果園1.8億畝,油菜籽種植面積達1.1億畝。發展田間“春花經濟”,可謂空間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