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多次深入貧困地區調研,就扶貧開發工作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深刻闡明了新時期我國扶貧開發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形成了新時期我國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國扶貧系統必須堅持用習近平同志新時期扶貧開發戰略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不斷開創扶貧開發工作新局面,努力打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扶貧攻堅戰。
深刻領會習近平同志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的豐富內涵
習近平同志新時期扶貧開發戰略思想內涵豐富,主要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扶貧是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思想。習近平同志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如果貧困地區長期貧困,面貌長期得不到改變,群眾生活長期得不到明顯提高,那就沒有體現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那也不是社會主義。”這指明,扶貧開發要始終以消除貧困為首要任務,以改善民生為基本目的,以實現共同富裕為根本方向,堅定不移地推進中國特色扶貧開發事業,從而充分體現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兩個“重中之重”的思想。習近平同志強調:“‘三農’工作是重中之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在‘三農’工作中要把扶貧開發作為重中之重,這樣才有重點。”扶貧開發是“三農”工作的重要內容。更有效地幫助貧困地區、貧困村加快發展,支持貧困農戶增收脫貧、提高發展能力,是“三農”工作的重點、難點,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貧困地區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扶貧工作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堅定信心,奮力攻堅。
扶貧改革創新的思想。習近平同志指出:要改革創新扶貧開發體制機制特別是考核機制,“貧困地區要把提高扶貧對象生活水平作為衡量政績的主要考核指標”。這表明,扶貧攻堅要堅持改革創新的精神,著力消除體制機制障礙,建立並運用好更加協調、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扶貧開發新體制、新機制,不斷提升扶貧開發效果。特別是要改革考核方式,對貧困縣由主要考核地區生產總值向主要考核扶貧開發工作成效轉變,引導貧困地區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把工作重點放在扶貧開發上。
科學扶貧的思想。習近平同志指出:“推進扶貧開發、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首先要有一個好思路、好路子。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規劃、找准突破口。”這實際上提出了科學扶貧的思想。應注重把扶貧開發與做好“三農”工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開展教育扶貧等結合起來,把做好頂層設計與加強基層探索結合起來,不斷完善有利於貧困地區和扶貧對象加快發展的扶貧戰略和政策體系,實現城鄉統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
精准扶貧的思想。習近平同志指出:“抓扶貧開發,既要整體聯動、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點、加強對特困村和特困戶的幫扶。”這表明,精准扶貧是解決扶貧開發工作中底數不清、目標不准、效果不佳等問題的重要途徑。在實際工作中,應對貧困村、貧困戶進行精准化識別、針對性扶持、動態化管理,扶真貧、真扶貧。
內源扶貧的思想。習近平同志指出:“貧困地區發展要靠內生動力,如果憑空救濟出一個新村,簡單改變村容村貌,內在活力不行,勞動力不能回流,沒有經濟上的持續來源,這個地方下一步發展還是有問題。一個地方必須有產業,有勞動力,內外結合才能發展。” 扶貧開發目標能否實現的根本標志,是貧困地區和扶貧對象是否具備了內生發展動力,隻有內生動力和“造血”功能不斷增強,其發展才具有可持續性。
客觀認識我國扶貧開發的成就與面臨的挑戰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開始有組織、有計劃、大規模地開展農村扶貧開發,先后制定實施《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1994—2000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等扶貧開發規劃,扶貧開發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經過不懈努力,我國扶貧開發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農村居民的生存和溫飽問題基本得到解決,貧困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得到明顯加強,提前實現了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貧困人口減半目標,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但是,受歷史、自然、社會等方面因素的影響,我國貧困地區發展面臨的主要矛盾和深層次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扶貧開發依然任重道遠。
貧困狀況依然嚴峻。按照農民年人均純收入2300元的扶貧標准,到2012年底,我國貧困人口還有近1億。重點縣農民人均純收入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六成﹔農民醫療支出僅為全國農村平均水平的60%,不少農民有病不能及時就醫﹔勞動力文盲、半文盲比例比全國高3.6個百分點。全國還有3917個村不通電,影響近380萬人。連片特困地區還有3862萬農村居民和601萬學校師生沒有解決飲水安全問題。全國仍有近10萬個行政村不通水泥瀝青路。
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難度大成本高。目前剩下的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這些地區具有生存環境惡劣、生態脆弱、基礎設施薄弱、公共服務滯后等共同特點,片區貧困發生率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5.7個百分點,已經解決溫飽的群眾因災、因病返貧現象突出。
扶貧開發機制亟待改革創新。貧困地區政績考核偏重於地區生產總值,針對貧困戶的扶貧措施總體上缺乏精准性、連續性、全面性,貧困村缺乏人才、信息和技術,扶貧開發資金使用效果效率及監管力度有待提高,金融扶貧的風險分散機制和補償機制尚未建立,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扶貧事業的激勵機制和引導辦法不足。
扶貧開發政策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中央統籌、省負總責、縣抓落實”的管理體制存在各級職責不夠清晰、邊界不夠明確、執行不夠有力等問題,部分政策落實不到位,一些地區生態補償機制不完善,資源開發和城鎮化過程中因工作失當造成新的貧困現象時有發生。
不斷開創扶貧開發工作新局面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同志新時期扶貧開發戰略思想,關鍵在於創新扶貧開發方式,把扶貧開發工作抓緊做實,真扶貧、扶真貧,不斷開創扶貧開發工作新局面。
明確一個目標。到2020年,穩定實現扶貧對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貧困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扭轉發展差距擴大趨勢。扶貧開發各項工作要緊緊圍繞這一總體目標,真抓實干,扎實推進。2014年要減少1000萬以上農村貧困人口。
打好兩個戰役。統籌扶貧開發持久戰和階段性攻堅戰兩個戰役。貧困問題的存在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特征之一。我們一定要深刻認識扶貧開發的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做好打扶貧開發持久戰的思想准備。同時,進一步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打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階段的扶貧攻堅戰,為最終取得扶貧開發持久戰的勝利奠定基礎。
培育三個品牌。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大力培育行得通、能管用的扶貧工作品牌,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對貧困地區未能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俗稱“兩后生”) 實施“雨露計劃”,採取發放貼息貸款或生活補助等方式,通過2—3年職業教育,使其掌握一門技能,提高就業、創業能力,切實“拔窮根”﹔對沒有外出就業的貧困戶給予額度5萬元以下、期限3年以內的扶貧小額貼息貸款,支持其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積極“換窮業”﹔對不具備生存發展條件的地方,結合新型城鎮化中解決“三個1億人”問題,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徹底“挪窮窩”。
把握四個結合。一是整體推進和精准到戶結合。既要實行精准扶貧,突出重點,確保扶貧到村到戶﹔又要把扶貧規劃、城鎮化規劃、綜合交通規劃和特色產業發展規劃統籌起來,加快推進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通過區域整體開發改善發展條件和環境。二是創新工作機制和解決突出問題結合。既要深化改革,推動貧困縣考核機制、精准扶貧工作機制等工作機制創新﹔又要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道路、飲水、供電、房屋、特色產業、鄉村旅游、教育、文化、衛生、信息化等制約貧困地區發展的瓶頸問題。三是“輸血”和“造血”結合。各級財政繼續加大對扶貧開發的支持力度,各項扶持政策進一步向貧困地區傾斜。同時,貧困地區應挖掘內部發展潛力,激發內生發展動力,不斷增強“造血”能力。四是政府主導和市場主體結合。政府應在加大扶貧開發投入的同時,簡政放權、轉變職能,做好扶貧開發頂層設計,為市場主體創造良好環境,吸引各種資源要素向貧困地區配置、各種市場主體到貧困地區投資興業,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的大扶貧開發格局。
做好五項工作。一是抓緊建檔立卡。國家制定統一的扶貧對象識別辦法,各地組織對每個貧困村、貧困戶建檔立卡,建設全國扶貧信息網絡系統。一家一戶地摸清貧困底數,分析致貧原因,研究脫貧途徑,制定幫扶措施。二是派駐工作隊。確保每個貧困村都有駐村工作隊,每個貧困戶都有幫扶責任人。三是加強資金監管。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扶貧事權,扶貧項目審批權全部下放到縣,擴大地方統籌使用扶貧資金的權力﹔中央、省、縣建立扶貧資金信息披露制度,縣、鄉、村建立扶貧對象、扶貧項目公告公示制度。對管理使用扶貧資金中出現的違法違規行為零容忍。四是改進金融服務。針對貧困地區區域發展和扶貧產業、龍頭企業的不同需求,創新金融產品,加大支持力度﹔支持地方與有關金融機構開展合作,通過建立貸款風險准備金、小額貸款保險等開展扶貧信用貸款。五是推動社會扶貧。研究完善相關政策,建立社會扶貧信息網絡服務平台,引導各類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等社會力量以投資興業、志願服務、扶貧捐贈等多種形式積極參與扶貧開發。
(作者為國務院扶貧辦黨組書記、主任)
《 人民日報 》( 2014年04月09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