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米粿,農民增收的致富果
羅建輝家的小院兒,似乎有著磁鐵般的吸引力——走過院前的人們,總要回頭聞聞瞅瞅。因為,這裡實在太香了,是純純的米飯香。撥開滿院子白茫茫、熱騰騰的水蒸汽,隻見羅建輝正帶著村民做黃米粿。
“快過春節了,買黃米粿的人太多了!如果一天能做出一萬斤,我真恨不得每天做一萬斤出來!”說話的人正是羅建輝,浙江遂昌縣蔡源鄉下村村村民,還是遂昌縣建輝農產品有限公司的負責人。這家僅有7個人的小公司,一直堅持土法制作黃米粿,遠近聞名。
學好手藝忙創業
在羅建輝家的院子裡,兩個大木桶正在鍋爐上騰騰冒著熱氣。兩桶飯中,一桶是白花花的米飯,另一桶則是黃燦燦的米飯。顆顆飯粒,在陽光照射下顯得晶瑩剔透。
“我們做黃米粿,要先后蒸兩次。第一次把生米煮成熟飯,拌上灰汁后,再蒸一次,這樣才能保証最后做出來的黃米粿又糯又香。”羅建輝邊說,邊示范起做黃米粿的關鍵步驟——把一桶剛蒸好的黃米粿,倒進一個大木盆裡,然后倒入些許略帶褐色的灰汁,開始攪拌起來。不一會兒,整盆飯都被染成了黃色。
在他身后,三個心靈手巧的女工,正不停將拌過灰汁的黃米飯碾磨成一段段長長的黃米粿,然后切成段、晾晒、包裝。
黃米粿,是麗水獨有的“金色年糕”,是當地家家戶戶年貨清單上的必備品,可以蒸熟蘸著紅糖吃,也能炒菜煮湯吃。
在麗水農村,制作黃米粿是臨近春節時的一件大事。幾戶人家湊一起,婦女們用草木灰浸泡出來的灰汁,把白米飯染成黃色。男丁們則一起用舂米碓,將黃燦燦的飯碾成黃米粿。那場面好不熱鬧!
“在我們這裡,黃米粿也叫黃金果。過年的時候吃黃金果,寓意著來年有個好彩頭。”羅建輝的父親,66歲的羅尚金說,他從16歲起,就跟著家裡的長輩一起學作黃米粿。現在,他又將這門手藝傳給了兒子。
“黃米粿的制作工藝,其實和年糕差不多。”羅建輝說,唯一的不同,在於多了一道“拌灰汁”的工序,這也是做好黃米粿最關鍵的一步。“大家喜歡我的黃米粿,就是因為我堅持用最土的方法制作灰汁。”
灰汁,由一種特殊木材制作而成。它含鹼量較高,因此黃米粿的飯香中,帶著一股獨有的鹼味。“小時候,我們胃寒、胃酸的時候,大人就給我們吃黃米粿,就是灰汁中的鹼起到了酸鹼平衡的作用。”羅建輝說。
不是什麼木頭都能用來提煉灰汁。在遂昌,當地農民一直使用一種叫“黃金柴”的灌木做灰汁。黃金柴學名牡荊,是一種極佳的治療胃病、平喘止痛的藥用植物。
“我還請了兩位師傅,專門負責上山找黃金柴。”說著,羅建輝從牆角拿出一袋草木灰,“這就是黃金柴灰,一斤18塊錢呢,隻能做5斤黃米粿!”
人均年增逾萬元
“昨天遂昌網商協會剛從我這裡拿了1000斤黃米粿,今天又打電話來追加500斤。”話音剛落,羅建輝的手機又響了……“一個老客戶,說要700斤。”挂完電話,羅建輝笑著說。
如今,淘寶網上不下50家網店,在銷售羅建輝制作的“建輝”牌黃米粿。其受歡迎程度,從饕餮客們的好評上,也可見一斑:“家鄉的味道!不錯。”“今天收到就煮了吃了,和我老家的一樣好吃。”……
羅建輝以前在村裡開一家小小的碾米廠。逢年過節村裡人要做黃米粿,都會帶著米來他的廠裡碾磨。后來,有村民索性把大米拎到他家,讓他幫忙做黃米粿。見自己的黃米粿受歡迎,他就干脆做起了黃米粿。做完踩著三輪車去菜場上賣,“沒想到,買的人還挺多!”。漸漸地,“建輝”牌黃米粿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土特產。
土法制作,決定了黃米粿產量不會太高。盡管需求量不斷加大,始終供不應求,但羅建輝依然堅持土法制作地道的黃米粿。
比如,市面上有人圖省事,直接用米粉做米粿。還有人嫌制作灰汁工序繁瑣,且制作成本高,直接改用摻植物鹼,甚至用色素,讓黃米粿看起來色澤鮮亮、賣相好。“我從大米到黃米粿,中間絕不添加任何添加劑。”他說。
除了價格不便宜的黃金柴,羅建輝還在草木灰中拌入油茶樹枝燒成的灰和槐花。做出來的黃米粿顏色純正,口感軟糯。甚至引起人們的“猜疑”:你的黃米粿怎麼特別黃,是不是用了食用色素?“其實是因為我在灰汁中加入了槐花,這是我們這一帶的特別配方。槐花去火,加少許槐花,不僅能讓黃米粿的顏色更鮮艷,還能調和草木灰中的火氣。”他說。
正因為他對傳統手藝的堅守,讓黃米粿真正成了“黃金果”。
如今,黃米粿是羅建輝一家的主要經濟收入。每年從10月開始做黃米粿,一直持續到來年5月。短短七個月時間,僅黃米粿的銷售,就有50萬元。
在村裡,黃米粿也成了鄉親們的“黃金果”。在羅建輝的帶動下,如今蔡源鄉裡已經有了3家頗具規模的黃米粿制作點,總產值達到了100多萬元。在這些黃米粿制作點打工的農戶,每人每年至少能增收1萬元。
“現在大家對吃的東西要求越來越高,不但要好吃,更要安全、綠色,所以我會一直堅持土法做下去。”羅建輝說。一個朴實農民的形象,讓人動容。(見習記者 滕昶 記者 夏丹通訊員 肖靚 李暉)
(來源:浙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