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頂被塑料布包裹起來的帳篷
在永星村的譚鼎盼家裡,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看到了三頂被塑料布包裹起來的帳篷。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這塑料布哪來的?是你自己想的辦法,還是誰給你想的辦法,用塑料布把帳篷蒙起來?
村民包鳳琴:是我自己想的辦法,不蒙的話晚上冷得很。
包鳳琴告訴記者由於帳篷設在院子外面,沒有圍牆擋著。夜晚的風還是會從帳篷下面竄進來,她用塑料布把帳篷裹住就會好很多。包鳳琴很慶幸在地震中他們全家人沒有受到傷害。受災后,當地政府及時的救助了每一戶人家,現在家裡吃住等日常生活,沒有遇到什麼問題。但包鳳琴擔心的,是自己明年重建房子的錢,看著家裡堆著的藥材,她很著急。
村民包鳳琴:這個藥材賣不動,我們就總沒有經濟(收入),想著把藥材賺成錢,賣上個好價格,今年我們賣上個好價格,明年我們蓋新農村,蓋新農村,我們住新農村,裝(修)新農村(房子),接下來,我們就供娃們上學,娃們上個學,兩個娃們把書念好,就是這麼個願望。
一場地震,帶來的不僅是直接的損失,延生的,還有經濟上的停頓,把中藥材賣出去,掙錢過一個好年,是現在岷縣老百姓最大的心願。甘肅定西岷縣地震災區的百姓,不僅承受失去親人的巨大悲傷,而且經濟收入也受到重創,為了進一步了解災區村民們的生活現狀,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又來到了另一個重災村永光村,地震造成這個村庄21人死亡,232間房屋倒塌,1555間房屋嚴重受損,他們正在如何過冬呢?
甘肅定西市岷縣永光村災民生活現狀
永光村藍色的救災帳篷
永光村也是地震中受災最嚴重的村子之一,到現在仍然可以看出當時的災情有多嚴重。在村子的路邊和村民院中,一頂頂藍色的救災帳篷和活動板房,成為村民過冬的依靠。
永光村救災板房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我現在是在地震災災害中受災比較嚴重的永光村,根據溫度計現在顯示,現在室外的溫度是三度,那麼帳篷裡的溫度是多少度呢,那麼帳篷裡的受災群眾能否溫暖的過冬呢,那麼我們走訪一戶人家,去了解一下真實的情況。
永光村村民宋啟明:你好!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正忙著呢,是吧?
永光村村民宋啟明:正剪黃?著呢。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你們家住帳篷裡面感覺冷不冷?
永光村村民宋啟明:不冷。
永光村村民宋啟明:裡面是火爐,還盤了火炕。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火炕啊?
永光村村民宋啟明:哎,對對對。(指火炕)下面燒的麥草,還有其他垃圾之類的填裡邊,比較熱。
在永光村,記者看到大部分村民家中的帳篷裡都搭起了火炕,當地人用這種辦法來御寒,但這也引起了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對安全的擔心。當地民政局的工作人員成琳告訴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經過摸索,這已經成為當地百姓普遍採用的臨時過冬的辦法。
民政局成琳:以前咱們這個地方受災的時候,有些群眾的房子倒了之后,火炕在,所以就把帳篷搭載火炕上,經過這幾年咱們群眾的摸索,咱們進行引導,就逐漸演變成把火炕搭在帳篷裡面,這樣更方便生活一些,保暖性更好一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