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頻道播出《復旦院士人工耳蝸研發之謎》
從論文之爭到耳蝸之謎 中科院正調查
【導語】去年下半年,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醫生王正敏被舉報論文抄襲。近期在我台記者的調查走訪中,王正敏院士研發團隊核心成員証實,其自主研發的人工耳蝸系高比例仿制而成,國外技術成分高達65%。中科院表示,對於涉及王正敏院士的相關調查目前正在進行中。
【正文】王正敏院士研發團隊成員之一范寶華,最早參與王正敏人工耳蝸研究團隊的技術人員之一,當時主要負責材料採購、人員協調和技術資料管理。他告訴了記者人工耳蝸的研發過程。
【同期】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 范寶華
澳大利亞產品是我想辦法問人家要了一個樣機
【正文】沈義虎是王正敏研發團隊的另一名主要研發人員,具體負責破解國外人工耳蝸樣機的芯片。這位研發人員承認,他們的人工耳蝸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主研發,而是模仿了澳大利亞科利爾公司的產品。
【同期】上海聽覺醫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沈義虎
沈工
當時買了澳大利亞的產品回來 我親手給它全部打開模仿它嘛 負責解剖和分析 (沈工4 23:30)芯片破解出來 線圈鍍出來 還要反過去做芯片了
【正文】沈義虎告訴記者,他們通過對科利爾人工耳蝸芯片內部電路的提取、分析、整理,研究他們的芯片技術原理、設計思路、工藝制造和結構機制,然后依葫蘆畫瓢做出了自己的芯片,這個過程花了近兩年的時間。
【同期】上海聽覺醫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沈義虎 06:05
他(王正敏)說完全知識產權誰考核他 有人考核他嗎 國內沒有人考核他的 自己說了算的 你說那些專家委員會他們知道什麼 他們不知道的
【正文】范寶華証實,所謂自主研發的人工耳蝸使用了大量國外技術成分。
【同期】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 范寶華
65%用他(國外)的技術 35%用自己的
【正文】據悉,復旦大學表示將啟動復查。中科院方面表示,對於涉及王正敏院士的調查目前正在進行中。
承認曾仿制 稱耳蝸系民營公司研發
本台記者 劉力 張煥東 郭臻 邵楊
【導語】
整個事件的核心人物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正敏,我們的節目播出后,1月3日,王正敏院士召開新聞發布會,否認人工耳蝸體內機芯片是由其團隊核心成員沈義虎對國外樣機破解仿制,而是其研發團隊消化、吸收、再研發的過程。5號,我台記者對王正敏院士進行了採訪。採訪中,王正敏院士對人工耳蝸體內機的芯片研發過程又有了新的說法,人工耳蝸的研發主角被指向另一家民營公司。
【正文】
在我台新聞頻道此前的報道中,王正敏院士研發團隊核心成員沈義虎表示,是他親自參與破解國內同類產品的芯片,從而使得研究團隊仿制出人工耳蝸。王正敏院士在3日新聞發布會否認仿制人工耳蝸。
【同期】 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正敏 (字幕:1月3日新聞發布會)
我們把它解開來看一看,結果裡面不完全是,它是教學用的,人工耳蝸(芯片)它除了硬件以外,還有軟件,一打開以后,軟件全部消失,不會有軟件的。打開以后我們隻看到,一個幾何圖形,其他什麼也看不到,所以不存在什麼,把它什麼解密出來,完全克隆出來,克隆不到的。
【正文】這個就是王院士團隊研發出的人工耳蝸產品,這個是人工耳蝸的體內機,體內機裡面就是芯片。在召開發布會兩天后本台記者再次採訪時,王正敏院士的說法又有了一些變化。
【同期】
記者:但是如果是芯片的話,它是有線路圖(板),它是有燒板的,那個(線路)板是不會消失得吧?
王正敏 院士:這個板的話,可以看它基弧圖形。
記者:基弧圖形是什麼?
被訪者:就是輪廓,隻能看到一個輪廓。
記者:為什麼細的那些線路的分布,和線路的這個元器件的這個看不到呢?
王正敏 院士:我們拿到的這個人工耳蝸,並不是標准的人工耳蝸,它是給我們上課的時候,這個東西拿出來作為一個教材,就是讓學生知道是這麼一個東西,然后裡面放一個芯片,但是這個芯片是不是這個芯片,我們也不知道。所以我們這個芯片也是經過分解進行分析,我們醫院做不了,我們請外單位去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