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專家吁啟第三方調查 或為院士改革契機
【導語】去年,王正敏院士被舉報論文抄襲專著造假。而近期記者調查中經王正敏院士研發團隊的核心成員証實,其自主研發的人工耳蝸系仿制克隆。從論文之爭到耳蝸之謎,專家建議,應啟動獨立第三方調查,充分借鑒國外處理類似事件的經驗,促進院士制度改革向深入務實推進。
【正文】熊丙奇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對中國大學教學、科研問題與弊端長期進行研究。熊丙奇認為,對於王正敏涉嫌論文專著抄襲造假,以及人工耳蝸仿制等問題,不應由涉事學校自查,而應啟動獨立第三方調查。
【同期】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
這樣的調查並不具有社會公信力,原因在於我國的大學長期是行政治校。往往還受制於行政因素,導致了學術委員會這樣的調查,往往會導致社會輿論的質疑。如果學校的學術委員會無法擺脫行政和利益因素的糾纏的話,應該對這類學術不端進行第三方的這種調查,具體的辦法就是由復旦大學出面委托教育部、科技部、衛生部還有中科院,共同組織第三方的獨立調查機構,對這個事情進行調查。
【正文】熊丙奇說,國外對學術的處理是非常嚴格的,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借鑒。
【同期】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
國外一旦有這種不規范的行為,就是學術不端,包括你在申請課題的時候,你用了他人的成果,你不注明你這個出處的話,其實就是學術不端,就會取消你申請課題的資格。
如果某一位教授甚至諾貝爾獎獲得者,他涉嫌學術不端,那麼他所在機構的學術委員會,馬上就會進行調查,根據調查結果給予學術處理,行政和其他的任何因素都不得干預,賦予了這個學術的權威,他把這個學術機構真正建立成為學術共同體。如果這個學者的行為涉嫌到了學術欺詐,用造假的成果去騙取國家的經費,那麼這個實際上是涉嫌犯罪,國外它一般有司法機構會立案介入調查,如果是涉嫌到這種學術欺詐的話,追究這個刑事責任。
【正文】
十八屆三中全會中提出了要改革院士的遴選和管理體制,實行院士的退休和退出制度。熊丙奇認為,王正敏事件正是推進院士制度的改革的契機。
【同期】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
現在院士出現這麼多問題,完全在於就是院士這個學術頭銜,已經異化為學術利益,一個人一旦當選為院士之后,不但是本人的學術榮譽,然后還有獲得相關的學術特權,有學術利益,而且不但本人學術的利益,還涉及到單位,還有行業學術的利益。因此,在利益的驅動之下,現在院士的評審、院士的管理都存在非常嚴重的問題。
因此,要推進這個院士的管理和遴選和改革,關鍵在於推進院士的去利益化,就是把院士作為純粹學術的頭銜或學術的榮譽,而不在於跟學術利益挂鉤,真正讓院士回歸到學術中。
(來源:央視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