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

社區台賬異化:寫得吐血 編得離奇 看得眼花

2013年11月29日10:24    來源:半月談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社區台賬異化:寫得吐血 編得離奇 看得眼花

  作為記錄基層開展各項工作情況的載體,社區台賬發揮了重要的信息資料作用。然而,近年來在一些地方出現了台賬泛濫和異化的現象。小小台賬,“寫得吐血,編得離奇,看得眼花”,逐漸在基層演變為新的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讓基層工作者疲於奔命、忙於應付、不堪其擾,飽受詬病。

  台賬之困:一個社區一年做了243本台賬

  記者在多地調查了解到,台賬積弊由來已久,而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今年7月,南京市征求群眾意見時,來自基層社區的黨員干部群眾反映最集中的問題就是:考核評比過多過濫,社區台賬弄虛作假,基層疲於應付,苦不堪言。

  隨后南京市組織工作組清理發現,全市社區共有計生、綜治等各類工作台賬18類151項,包含國家級40項,省級53項,市級58項。有的社區承接了30個機關部門的工作任務,考核評比多達71項,每項都要有整套台賬。而在全國其他地區,這樣的情形也屢見不鮮。

  記者調研發現,名目繁多的考核評比和多如牛毛的台賬讓基層不堪重負,近年來在這方面至少出現了三個異化現象:

  工作任務異化為“做台賬”。據媒體報道,遼寧本溪市一個社區8個月做了200多本台賬,平均每名社區干部要做30多本。而南昌一些社區每年“往往一做就是七八十本、上萬頁台賬”。在南京,最多的一個社區一年做了243本台賬。有的除了紙質的,還要做電子版的,有的台賬要分日報、周報、月報、季報、年報,名目繁多。

  面對考核壓力,社區工作者不得不將大量工作時間用在做台賬上,有的甚至一半以上的工作時間都在做台賬。一些社區工作者稱做台賬是“平時帶著搞,半年突擊搞,應急加班搞”。江蘇某市一個社區,曾在一次全國專項檢查中,因縣、市部門領導意見不一,而出現連續3天通宵加班做台賬又被推倒重來的情況。

  工作成效異化為“看台賬”。因為台賬工作的“重要性”,社區工作人員做每一項工作首先會想到台賬,覺得沒有照片、影像資料等記錄,別人就看不到工作成效。有基層工作者反映,有個鄰裡互助的項目,考核不僅要看文字,還要看照片,比如扶起摔跤的老人,社工上門幫扶也要有照片記錄在案,對此老百姓很不滿:“你們到底是服務還是作秀?”

  因各個條口都要台賬,社區就隻能搞“多頭開發”:搞一項活動,各條線都來“認領”,有小朋友參加的可以納入關工委工作台賬,有殘疾人來了就拍張照片算殘聯活動,如此等等。

  工作考核異化為“比台賬”。一些基層干部群眾反映,因台賬成為檢查衡量社區工作的重要依據,各社區就搞“台賬大賽”,看誰做得高端、大氣、上檔次。有的不惜花數萬元請專業廣告公司做設計,請專業寫手來寫內容,再到印刷廠去印,做得十分精美。

  還有的為了應付檢查,不惜編造內容、弄虛作假。比如社區殘疾人比例達不到要求,就把親戚朋友都“編”成殘疾人,還要打好招呼,以防上級抽查時露餡。

  “更可笑的是,有的部門要求建殘疾人康復檔案,一些社區就編造假的康復訓練計劃,還要根據不同的殘疾部位,想象訓練姿勢,上肢殘疾的就不能用下肢殘疾康復的方式。”一名農村社區負責人說,做假台賬時還要注意“做舊”和逼真,要換不同的人來寫,甚至用左手寫,防止筆跡一樣被發現。

  台賬之謬:背后的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

  “上面條口的事務,都想著進社區,都想在社區有陣地,布置任務,組織驗收,這樣台賬自然就多起來。”南京市北苑社區書記從蓉說。

  更為關鍵的是考核工作偏重形式。基層工作者反映,在考核社區工作時,一些上級部門圖省事,只是聽匯報、看台賬,不願深入群眾和現場了解真實情況,導致“做事不如作秀”“干工作不如做台賬”歪風在社區盛行。

  一位社區主任形象地說,上面考核什麼,社區就做什麼,社區就是“編輯部的故事”,主任是“總編輯”,社區工作人員是“採編人員”,每天都編一些沒多大意義的材料,沒多少時間去服務群眾。

  純粹為考核更是催生一些荒唐的舉動。蘇中某市一個城市社區為了在全國評比中不扣分,讓台賬更加全面,拿出半天時間,由社區書記作為“總導演”,召集人員在設計好的場景中“演出”,把不同季節的民俗節日活動一一拍照留底。

  因為正值初夏,所以先拍端午節活動照片,再換上秋裝“過中秋節”,最后把空調打低,大家穿上羽絨服一起剪窗花寫對聯,把春節活動的照片擺拍好。如此等等,讓人哭笑不得。

  一些群眾認為,社區做台賬隻為了應付檢查,是典型的形式主義﹔上級來檢查隻看台賬而不走訪群眾和現場,則是十足的官僚主義。

  另外,一些部門在下達工作任務、制定工作目標時,忽視與其他部門的統籌協調,也是導致台賬重復、繁多的重要原因。

  台賬之變:尚需上下聯動的長效機制

  台賬問題已引起有關方面重視,不少地方已出台措施加以清理。南京市專門成立台賬清理小組,並於今年8月上旬出台《關於切實減輕社區(村)負擔,提升服務群眾效能的七項規定》,提出一律取消考核評比紙質台賬、考核社區工作須以居民意見為主等。近期又出台實施細則,明確取消72項工作台賬和41項各類評比,受到基層歡迎。

  然而,一些基層工作者也反映,當前有相當一部分台賬由省裡甚至國家相關部委統一部署,僅靠一地無法清理到位,急需引起有關部門重視,他們建議上下聯動,加強研究,清理社區一級的台賬和考核評比,形成社區減負長效機制。

  江蘇省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張超、南京郵電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崔效輝等建議,短期可從推行基層電子化、信息化辦公入手,整合梳理台賬。長期來看,一是深化行政管理、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強化社區法定的自治功能,讓社區回歸自治本位,理順政社關系。

  二是改變考核導向,將評判權交給群眾。南京的“減負七項規定”即是通過減負將社區(村)工作者的精力時間騰出來,回歸服務本色,將時間精力真正用在服務居民、服務群眾上,同時由居民對社區工作好壞進行評判,解決對誰負責的問題。

  三是大力發展社會組織,提供專業化的公共、公益服務,以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將社區從龐雜的事務中解放出來,提高服務群眾的效能。(郭奔勝 王駿勇 孫彬)

分享到:
(責編:袁勃)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