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騎射
胡服騎射
隨著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如何“全面深入改革”的話題再度引發人們的廣泛關注。縱觀中國歷史,通過改革以強國,同樣是古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國最古老的經籍之一《易經》裡已出現了“改革”的概念——“天地革而四時成”。在中國古代的歷史進程中,有四項改革對古人的生活影響最深。
商鞅的戶籍管理改革
“四境之內丈夫女子 皆有名於上”
——奠定了戶籍登記制度
在中國歷史上,最為集中的一輪改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時周王室衰微,舊有制度已不能適應發展,於是在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這一社會轉型期,各諸侯國紛紛改革,自變圖強,欲稱霸一方。由商鞅主導的秦國改革,在這一輪改革中影響最大。直到今天,中國大中小學歷史教科書中,凡談到秦國歷史總要提及這次改革。
商鞅,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有關商鞅改革的情況,在《史記》、《商君書》等史書中均有記載。
到秦孝公繼位時,秦國已失去了秦穆公時代的霸主雄風。秦孝公決意“將修穆公之業”,套用現代話來說,就是“深化改革,振興秦國”。為此,秦孝公頒布求賢令,尋求富國強兵之策。本為衛國人的商鞅,就是在這種背景下來到秦國,終為秦孝公重用。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決定啟動秦國的新一輪改革,此即史家通稱的“商鞅變法”。啟動前,秦孝公在朝會中專門設定改革議題,提請各部門官員、各方代表討論。結果秦孝公隻對商鞅說了一個字:“善”,商鞅獲得了秦孝公的支持。《史記·商君列傳》記載,這之后,秦孝公“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這句話可以這樣理解,秦孝公指定商鞅為秦國新一輪改革的“總設計師”。
商鞅提出了一攬子改革計劃,如土改,廢除井田制,土地私有﹔再如政改,廢除分封制,實行“縣制”,以縣為地方行政單位,縣下轄鄉、邑、聚等。如今的縣、鄉、村三級基層行政架構,其實就是商鞅縣制設計的現代翻版。
在主推上述兩項改革的同時,商鞅還推出了多項配套改革,如統一度量衡制,統一戶籍管理,建立新型的家庭關系等等。其中的戶籍管理制度改革,是商鞅在先后兩輪改革中都涉及的內容。商鞅的戶籍改革要點之一是,“四境之內,丈夫女子皆有名於上”,“生者著,死者削”,這就是今天的戶籍登記。具體的編制辦法是,五家為伍,十家為什,即“鄉裡什伍”制度。
商鞅的戶籍管理改革影響太大,意義深遠,奠定了兩千多年中國封建社會戶籍制度的基礎,直接影響了古代中國的人口流動和征稅方式。
盡管秦孝公死后,商鞅遭到舊勢力的報復,最后被車裂處死,但商鞅的改革因順應了歷史潮流,仍得以繼續實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