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前,中國各界對網絡媒體的重視前所未有,中國互聯網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期。中共中央統戰部信息中心主任王丕君在農工黨宣傳思想工作會議的講座中說,中國改革開放巨大成就的一個原因就是得益於始終重視意識形態工作,因為意識形態不僅僅決定一個國家、系統、單位的政治取向、政治生態,也關系每一個個人的價值取向、輿論氛圍﹔互聯網已經成為當下中國重要的輿論場,是影響和構建意識形態的重要陣地,重視並運用互聯網已經成為國家、機構、個人難以避免的現實﹔網絡媒體在中國方興未艾,將不斷迎來形式各異的兼並收購﹔互聯網正在成為各國外交、外宣乃至戰爭的重要載體,把握了互聯網的規律,制定了科學化的戰略與策略,就可以把握互聯網時代的各方面主動權。
本文據王丕君上述講座的摘編。
互聯網正在全方位創造各領域的新增長點
中國互聯網發展潛力巨大。從1994年進入國際互聯網到今天,中國的網站總數達到250余萬家,網民人數到今年6月底達5.91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44.1%,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5個百分點,比亞太地區高出12個百分點,數據說明中國互聯網發展非常迅速,互聯網基礎條件不斷改善,網民覆蓋持續擴大。
互聯網改變了中國各方面、各階層人群的工作和生活方式。2011年家庭電腦寬帶上網人數3.9億,網民每周上網時間是18.7小時,2012年為19.9小時,2013年已超過20小時。互聯網已經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的多維時空。
互聯網在中國輿論場中佔據無與倫比的地位並形成了新輿論生態。據有關數據統計,網民使用互聯網最多的是即時通信﹔第二是搜索引擎﹔第三是網絡音樂﹔第四是網絡新聞。即時通信佔82.8%,搜索引擎佔79.7%,網絡音樂佔76.4%,網絡新聞佔73%。之后還有博客、網絡視頻、網絡游戲、電子郵件、社交網站、網絡購物、網絡文學、網上銀行、團購、預定等等。表明我國網民對互聯網的依存度大大增強,實用性、娛樂性、新聞性、社交性為其消費主要特征。
互聯網正在不斷顛覆和重新構建中國經濟的運營模式和產業形態。互聯網有力推進了經濟結構的發展方式改變,它與商貿、金融、物流、醫療等行業的深度融合,促進了傳統服務業的轉型升級,並催生了新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僅電子商務一個領域就從2007年9400億元的交易規模,發展為今年上半年的18萬億元,交易額增長近50倍,從業人員也從數百萬增加到數千萬。阿裡巴巴、百度、騰訊等互聯網企業紛紛進軍金融領域,抓住公眾“時間碎片化”與“資金碎片化”的自在理財期望,推出了互聯網金融產品,給中國的金融市場掀起朵朵浪花。各領域與互聯網的這種深度融合以及互聯網與各領域的再創造必將形成越來越多的新增長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