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

“聚焦養老金改革”系列報道之十

發達國家如何養老:職業年金很重要 退休金金額不固定【3】

人民網記者 李葉

2013年11月11日00:07    來源:人民網    手機看新聞
發達國家如何養老:職業年金很重要 退休金金額不固定【3】

新加坡:工薪者均參加公積金計劃

1955年,新加坡開始建立中央公積金制度,並設立中央公積金局,對公積金實行全國統一管理。新加坡《中央公積金法》規定,凡工薪收入者,無論是公務員、職員,都要參加中央公積金計劃,按時足額繳納公積金,公積金由雇主和雇員共同繳納。目前繳納的基數為:凡是年齡在55歲以下的雇員,其公積金的征繳率為日工資的40%,55一59歲的征繳率為25%,60∼64歲征繳率為日工資的15%,65歲以上征繳率為10%。隨著形勢的不斷變化,新加坡政府對公積金的內容不斷加以補充和完善。個人可以動用公積金儲蓄來買房、看病和養老,公積金使新加坡居民在不長的時間裡,初步實現了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居有其屋。

專家:中國應借鑒國外養老多元化模式

1889年,德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100多年來,全世界已有160多個國家形成了不同模式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近年來,為應對養老保障財務危機,很多國家都對其養老保障體系進行改革,總體趨勢是構建多支柱、可持續發展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主要包括基本養老保險、補充養老保險和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

中國人民大學老年學研究所副所長、教授姜向群此前做客人民網時指出,國外有些國家發展的養老保險模式覆蓋了基本所有的人群,不僅僅是政府主辦的養老保險,還有職業保險——就是職業年金制度,這種多元化模式值得借鑒。

有專家認為,中國應該借鑒日本充分發揮私人養老體制作用,不應等到公共養金已經不能維持的時候再發展私人養老金。中國地區差異巨大,完全依賴全國統一的公共養老系統是不現實的,應該考慮實行減稅政策鼓勵私人養老金的發展,調劑各地區各收入階層對養老金需求的差異。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會保障中心秘書長齊傳鈞表達了同樣的看法,“你問企業職工,很多人不了解企業年金是何物。他不知道爭取這個權利……現在基本上基本養老保險一隻腿獨大,企業年金、商業保險很小,缺腿,不平衡。”

“我認為中國的養老保險比較適合的模式是‘盎格魯-撒克遜模式’,更准確地說是盎格魯-美利堅模式,就是美國模式,美國的養老保障制度模式有很多特點更加適合中國。”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認為,美國的養老保障制度“不是碎片化的,而是一個大一統的制度,公務員和企業工人都在一個制度裡,總統和清潔工在一個制度裡,全國隻有一個制度,不存在不公平和特權的問題”。

“另外,美國基本養老保障制度的激勵性比較好,大家的退休年齡都自願延長。”鄭秉文舉例說,“我認識的一個美國教授,是養老金經濟學的教授,2010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時都70歲了才剛剛辦完退休手續。一個社保制度,如果可以促進勞動供給,有利於勞動力全國范圍的自由流動,對經濟發展有激勵作用。顯然,這樣的制度是更加適合中國。否則,如果一個社保制度,使大多數人爭先恐后地提前退休,滿大街打麻將的、跳舞的,都是五六十歲退休的,這個社保制度對勞動供給的影響就肯定是負面的。” 

聚焦養老金改革專稿:

系列報道之一:近七成受訪者反對延遲退休 73.5%支持彈性退休

系列報道之二:我國企業養老金替代率已跌破國際警戒線 退休差距有擴大之勢

系列報道之三:延遲退休已“等不起”? 專家觀點有共識、有分歧

系列報道之四:養老金雙軌制改革幾無進展 頂層設計兩條路可走

系列報道之五 ——僅僅0.4% 企業年金能成為支撐養老保險體系第三條腿嗎? 

系列報道之六——“以房養老”彌補養老金欠缺 面臨觀念和產權雙重挑戰

系列報道之七——養老金欠賬18萬億或結余2萬億? 算法不同差別迥異

系列報道之八——事業單位養老改革方向明確 公務員同步改成期待

系列報道之九:養老金改革不同步 制度碎片亟待整合統一

人民視點:養老金改革不能總是“霧裡看花”

分享到:
(責編:袁勃、唐述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