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

夢想在召喚 改革再揚帆——紀念改革開放35周年【2】

2013年11月07日19:58    來源:新華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夢想在召喚 改革再揚帆——紀念改革開放35周年

  夢想的超越——勇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中國共產黨人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攻堅克難,引領改革航船駛向夢想彼岸

  2013年末,一場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的攻堅之戰正在艱難推進。隨著落后企業的關閉,相關人員的就業也在尋找新的出路。

  產能過剩背后,有著諸多利益動機,源於地方官員對“官帽子”和“錢袋子”的考量。多重因素、多方利益的疊加,凸顯出中國改革突破的難度。

  這是改革的復雜之處——

  35年前,改革給億萬人民帶來了普遍實惠:冤案平反,農村實行包產到戶,企業打破平均主義“大鍋飯”……

  35年后,改革正面對日益多元的社會階層,遭遇錯綜復雜的利益碰撞。

  “改革已進入膠著期。改革誰、誰來改,誰受益、誰受損,群體之間、體制內外、上下之間出現了復雜的社會心態。”中央黨校教授辛鳴說。

  這是改革的艱巨之處——

  全面深化改革,就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據粗略統計,目前各級政府審批項目總數多達上萬項。

  政府那隻“看得見的手”伸得過長,市場那隻“看不見的手”難以施展,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頑瘴痼疾。

  轉變,勢在必行!但轉變,又何其之難?!

  某種意義上講,今天,政府既是改革的主導者,也是進一步改革的對象。改革需要壯士斷腕,斷別人的腕難,斷自己的腕更是難上加難。

  這是改革的緊迫之處——

  全面深化改革,就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

  現階段中國的改革,每一項決策,都可能受困於“做蛋糕”和“分蛋糕”的眾口難調﹔每一步創新,都可能面臨保守僵化和超越階段的雙重挑戰﹔每一次突破,都可能遭遇“漸進式”與“闖關式”的路徑選擇。

  然而,改革,時不我待。

  35年前,如絕地反擊,不改革,死路一條。

  35年后,如逆水行舟,不改革,不進則退。

  深圳蓮花山公園的東南角,一座名為“自我完善”的塑像靜默無聲地守望著這座改革的前沿城市:半身大力士用力揮舞著錘頭和鑿子,開山劈石、雕鑿自身……

  中國改革的航船,正行駛在轉型的“歷史三峽”之中。除了激流勇進,我們別無選擇!

  夢想的力量——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中國共產黨將人民集結在改革的旗幟下,凝聚起實現夢想的磅礡力量

  小崗村,是中國改革的起點。這些“泥腿子”勇敢邁出的一小步,成就了整個中國跨出的一大步。

  35年前,按下“紅手印”的18位農民,如今已有7人相繼離去。他們當年以命相爭的土地如今也相繼流轉。

  人民,永遠是歷史的創造者、推動者。

  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說:不要把改革歸功於我一個人,我隻不過是把人民群眾中的一些創造加以提煉和概括罷了。

  已是耄耋之年的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名譽會長高尚全曾參與黨的歷史上三份改革決議起草工作,談起改革,他伸出三個手指:“我一輩子搞改革,說來說去三句話: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讓人民共享。”

  站在新的歷史關口,重新審視人民之於改革的意義,我們更能感受到這句話的分量:人民是改革的創造者,也應是受益者。

  從勞資糾紛到征地拆遷,從醫患矛盾到環境保護……多領域暴露的改革問題,在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常修澤看來,都是一種市場化與公正化的角力。

  人民願望,是改革之源﹔群眾支持,是改革之基。

  “改革其實是一個函數,因變量是政治家的決策,自變量是公眾的創造和推動。公眾的創造和聲音,一旦形成社會共識,政治家就可以利用共識突破阻力。”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劉勝軍說。

  “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外界注意到,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從提出“中國夢”到出台“八項規定”,從反腐“老虎蒼蠅一起打”到推進行政、司法制度改革,中央新一屆領導集體不斷從回應人民群眾關切中,為改革尋求“最大公約數”。

  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改革的力量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力量,它托舉著夢想之舟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分享到:
(責編:袁勃)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