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的英國經濟》
《希臘古代經濟史》(上下編)
《厲以寧經濟史論文選》
1901年,維多利亞女王去世,標志著她治下64年極盛時代結束。然而,此時英國信心滿滿,以后10多年,它保持了較高的增長率,三大支柱產業(煤炭、紡織、造船)蒸蒸日上,1905—1914年,英國造船業還經歷了史上最輝煌的“黃金時期”。
並不是沒有人預言危機,但很少有人傾聽,在現代人頭腦中,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偏見:保持發展高速度,一切麻煩自然迎刃而解。
“發展優先”的結果是,結構性缺陷惡化成“英國病”,在它的纏繞下,曾統治地球陸地1/4面積的帝國終於分崩離析,被迫交出“第一世界工廠”的地位,直到上世紀70年代,“英國病”仍在困擾著英國。
實現大國崛起,英國用了近150年,從頂峰跌落,隻用了26年,其中教訓值得后人深思。遺憾的是,國內相關書籍甚少,而羅志如、厲以寧的《二十世紀的英國經濟——“英國病”研究》,堪稱不可多得的佳作。
什麼是“英國病”
一般來說,“英國病”有三重含義。
首先,是“二戰”后英國經濟發展速度緩慢,滯脹持續近30年。第二,是社會矛盾重重,集體步入“自我毀滅的民族懷疑悲觀情緒”,為平息憤怒,政府背上沉重的高福利包袱。第三,是環境惡化,污染嚴重。
本書“英國病”定義略有不同,作者們直指病根,認為它在1901—1918年便已發端,1918—1930年開始顯露,1930—1945年走向惡化,但直到“二戰”后惡果充分顯現,且始終無法根治,才引起廣泛關注。
換言之,“英國病”不是帝國失敗后的並發症,而是帝國失敗的原因。盛世陰影下,必有衰敗的根苗,可當其盛時,誰會去聽逆耳的聲音?結果就是當其衰時,必然驚慌失措,令局面不可收拾。
本書作者們傾向於認為,正是由於忽略了“英國病”的發病機理,斷症不准,認源為流,導致“二戰”后英國政府遲遲未能制度調整,總想靠政策治國得過且過,結果越治越病。
“英國病”的發病機理
1783年,英國被迫承認美國獨立,從而告別了舊帝國時期,走入新帝國。
由於失去海外最大的一塊殖民地,英國經濟遭遇重創,所以新帝國加快擴張步伐,到維多利亞時期,英國疆界大大超越歷史最高水平,通過貿易,帝國各部分被緊密聯系起來。
帝國的優勢在於擴大了經濟總量,1901—1918年期間,英國“世界工廠”地位得到鞏固,其生產的2/3鐵軌用於出口。各殖民地提供廉價勞動力、原材料和市場,英國提供工業品,不平等的交易模式使英國財富迅速增長。
表面看,這是一個有利於英國的秩序,但事實上,系統的不平衡最終將英國拖入陷阱。
首先,為維持帝國運轉,每年不得不支出巨額軍費。第二,貿易的剪刀差,使殖民地農產品以驚人的低價輸入英國,導致本土農業衰落,為進口食品,帝國背上沉重的外匯負擔。第三,為傾銷工業品,不得不抑制各殖民地發展,引發反抗。第四,由於存在巨大而穩定的海外市場,英國企業的創新沖動被抑制。
表面上,英國是當時第一大工業國,可勞動生產率已明顯低於美國和德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