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3 不敢“深入”】
遇到矛盾騰挪躲閃
江蘇盱眙縣王店鄉民建村村民日前反映,今年7月,該村不少民房被當地有關部門以違章建筑名義“強拆”,村民認為有問題因此多次向上反映,卻很難找到相關領導。“總說走群眾路線,但為什麼找干部反映點問題總是這麼難,面都不讓見。”一位村民無奈地說。
“碰到矛盾騰挪躲閃”,成為一些干部不敢直面矛盾的真實寫照。專家認為,有的干部表現政績時爭先恐后,但卻害怕解決難題,不敢深入矛盾一線。
一些諸如小區污水外溢、拖欠農民工工資、征地拆遷等引發的群體性事件,普遍規律是,群眾此前曾反復向有關部門反映,但或見不到干部回應,或被“踢皮球”,最終導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安徽省紀委原黨風黨紀監督員李益湘認為,領導干部要不怕坐冷板凳,不怕掉架子,不怕碰釘子,直面群眾意見和批評,有問題認真解決,有矛盾努力化解,以心換心方能贏得群眾的信任。據新華社電
攻堅戰,意味著要“啃硬骨頭”。什麼問題緊迫就解決什麼問題、什麼問題突出就解決什麼問題。持久戰,意味著作風建設要“造鐵籠子”,有與時俱進的創新和持續管用的機制,教育實踐活動才能有實效、起長效
改進作風會不會成為“一陣風”?聯系群眾會不會成為“空對空”?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深入展開,“春風一拂千山綠”。不過,在治頑疾、起長效上,也還有不少人存在這樣的顧慮。正因此,中央領導提出,這一活動要有“攻堅戰的決心、持久戰的准備”。
顧慮並非沒有來由。酒樓宴請轉為食堂接待,茅台佳釀裝進礦泉水瓶,“八項規定”曾遭遇“抵制”﹔開會發文轟轟烈烈,整頓過后死灰復燃,轉變作風也有難改積習。沒有打攻堅戰的決心,解決不了群眾反映最突出、最強烈的問題,活動成效何在?沒有打持久戰的准備,壞風氣“吹走又來”、舊毛病“斷不了根”,怎麼能取信於民?
當前,在發現與查擺“四風”問題時,少數地方存在這樣的情況。第一種是避重就輕。把聯系群眾理解成“搖下車窗揮揮手,送米送面拉拉手”,不敢也不願發現和解決深層次問題。第二種是先緊后鬆。抓一抓動一動、推一推挪一挪,“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出了問題緊一下,形勢好了鬆一下,高接低擋,逐一化解。結果,活動成了運動、整風成了刮風,消解了教育實踐的成效,也讓群眾冷了眼、寒了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