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寶馬車,喝污染水”的現狀確實應該改變了,這不僅僅是一個怎樣發展的問題,更是一個為誰發展的問題。要想從根本上治理環境污染,就得更多地關注中下層群眾的生活。
“開寶馬車,喝污染水,顯然不是我們期待的工業化、現代化。”日前,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這樣說道。在他看來,隻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
以生態環境的惡化來換取經濟發展,這是發達國家曾經走過的老路,正如周生賢所說,這不是我們期待的現代化。不過,看待周部長的這番話還可以換一個角度,因為“開寶馬”的往往不用“喝污水”,“喝污水”的恐怕也沒錢“開寶馬”。如何讓中下層老百姓平等地享受經濟發展的成果,減少他們承擔的環境污染代價,這或許是環境保護工作更應該考慮的問題。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環境污染帶來的危害,雖說這是個整體性問題,但受傷最深的還是普通群眾,因為他們抵御環境污染的能力很低。據媒體報道,一些政府部門在城郊開辟特供農場,人員辦公也要躲進裝有高檔空氣淨化器的大樓。而普通群眾,吃不起高價的有機蔬菜,用不起需要頻換濾芯的淨水機……正因如此,他們對生態環境的改善充滿了期待。前段時間,不少地方都發生過市民呼吁當地環保局長下河游泳的事,人們就是想通過這種方式,引起相關職能部門對污染問題的關注,而這種調侃也有對政府不作為的怨憤。試想一下,如果環境監管部門的管理者,不跟老百姓同呼吸共命運,對環境問題沒有切身的體會,怎麼能履行好職責呢?
相比承擔的環境代價,普通群眾能夠享受到的現代化成果,就更不成比例了。現在一些地方,為了GDP,盲目上馬一些高污染的產業,個別職能部門甚至還成了企業違規排污的保護傘。今年6月,浙江省鬆陽縣有企業跨省傾倒“毒油”,當地經開區管委會主動承擔處理費用,卻始終不願透露排污的是哪家企業,這裡面的利益糾葛引人遐想。在這種用以犧牲環境換取現代化的發展模式下,地方官員獲得了政績,為升遷搭建了跳板﹔企業老板降低治污成本,獲取了額外的收益。而普通老百姓呢,恐怕隻能像湖南省雙橋村的村民那樣,無奈地看著被化工廠廠區污染的耕地,期待整體搬遷的那一天。
回到周生賢部長的那句話,“開寶馬車,喝污染水”的現狀確實應該改變了,這不僅僅是一個怎樣發展的問題,更是一個為誰發展的問題,關系到不同的群體在社會發展中能否共享的權利。要想從根本上治理環境污染,就得打破相關職能部門與老百姓之間的隔閡,更多地關注中下層群眾的生活。總之,別為了少數人“開寶馬”的生活,就讓普通民眾承擔“喝污水”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