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8月1電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培林在今日出版的《求是》雜志發表題為《轉型背景下的社會體制變革》的文章。文章認為,改革開放35年來的社會巨變,主要是由經濟體制的轉軌和社會結構的轉型兩個大的轉變推動,與經濟體制轉軌比較,社會結構轉型更加長期深刻也更加艱難。
文章指出,當前,我國進入了全面推進改革開放的新階段,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成為全面推進改革開放的重要內容。目前,我國社會結構轉型的最大特點是不平衡,城鎮化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
“我國的城鎮化問題,處理得好,會成為推動未來20年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處理不好,就會釀成泡沫經濟,引發社會問題。” 李培林表示。
他同時指出,利益格局的變動倒逼社會體制改革。隨著經濟體制和社會結構的變化,城鄉、區域和不同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的擴大,階層結構的變動形成了具有不同訴求的利益主體,非實體經濟的發展使財富積累速度加快,勞動收益和資本收益差距擴大,一些干部脫離群眾造成干群關系緊張,這些都使利益格局復雜化,形成深化社會體制改革的倒逼壓力。
李培林認為,社會體制改革的核心議題,就是要處理好政府、市場和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要弄清楚哪些社會管理事務需要政府、市場和社會各自分擔,哪些需要三者共同承擔。“有些社會事務,是政府管不了也管不好的,是市場不管或管了也會扭曲公益方向的,就需要更多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在提供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方面,除了要更多地依靠社會力量,也還要強調政府的主體作用和市場的社會責任。”
文章建議,從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社會利益調節機制、現代社會組織體制、社會管理體制五個方面著手加快推進社會體制改革,加快形成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促進社會和諧、維護公平正義、激發社會活力的社會利益調節機制﹔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李清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