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稱中國經濟發展環境代價集中到幾十年間釋放--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時政>>滾動新聞

媒體稱中國經濟發展環境代價集中到幾十年間釋放

2013年04月15日14:12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手機看新聞

  用生態指標考核政績

  生態文明建設的討論不斷在升溫,“美麗中國”已被賦予諸多深意,承載萬千期盼。

  現實的背景卻仍難樂觀,隨著經濟的持續增長,人口、資源、環境矛盾日益突出。從宏觀而言,國家經濟轉型任務艱巨,結構調整困難重重,節能減排尚需努力﹔就微觀感受,霧霾鎖城、水污染等環保危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相當長一段時期,為了經濟的較快發展,中國生態環境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西方發達國家分散在數百年間的污染,中國集中到幾十年間釋放。

  此情此景,“美麗中國”不僅是國家美好藍圖,更是現實形勢所需。當下,核心問題在於將生態文明建設之國家方略落到實處: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完善統計指標,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

  突破口在於打破唯GDP馬首是瞻的政績觀和干部考核任用體系。唯有將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干部的位子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才能從根本上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讓生態文明建設自覺成為地方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的行動准則。

  這也是民之所盼。人們不但希望物質財富的豐富,也期盼能夠喝上安全的水、吃著放心的食物、呼吸著新鮮的空氣,甚至有時人們對后者的要求比前者更加強烈。

  應該看到,考核制度的調整並非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全部,后者還包括資源環境稅費改革、資源補償和交易制度等諸多內容,這些政策改革需要一項項地落實和推進﹔進一步而言,生態文明建設也絕非政府一家之責,企業、公民、社會組織等各方都應參與其中。

  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無論是轉方式、調結構這樣的國家戰略,還是低碳出行、節約能源這樣的社會號召,歸根結底需落實為每一個社會個體的切實行動,方能改變嚴峻形勢,讓“美麗中國”與我們漸行漸近。(記者李紹飛)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分享到:
(責編:盛卉、段欣毅)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