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經國務院批准實施的《全國防沙治沙規劃(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將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務2000萬公頃,使全國一半以上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我國防沙治沙工作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近年來,我國沙化土地由上世紀末年均擴展3436平方公裡,縮減為年均淨減少1717平方公裡﹔與2004年相比,輕度荒漠化土地增加3.47萬平方公裡,中度荒漠化土地減少1.69萬平方公裡,重度荒漠化土地減少0.68萬平方公裡,極重度荒漠化土地減少2.34萬平方公裡,防沙治沙工作成績顯著。
在沙化面積持續減少、沙化程度有所減輕的情況下,如何看待目前我國的防沙治沙形勢?與“十一五”規劃相比,新規劃增加了哪些針對性舉措?在我國近年來沙塵暴發生的頻率有所減少的情況下,如何看待我國防治治沙工作的作用?
記者:與“十一五”規劃相比,新規劃增加了哪些新內容、新舉措?
張永利:新規劃與“十一五”規劃相比,增加了一些新內容、新舉措。比如,突出了保護性措施。在規劃中明確,對於暫不具備治理條件、生態區位特別重要、對當地及其周邊乃至全國生態和重要基礎設施造成嚴重影響的地區,劃定為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實行封禁保護,其中涉及內蒙古、西藏、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和新疆等7個省、自治區。
此外,強化以大工程帶動大治理﹔更加注重沙區民生,科學發展沙產業﹔在政策支持上,加大防沙治沙投入﹔強化了各級政府責任,把防沙治沙目標責任落到實處。
記者:目前,我國的土地沙化問題究竟怎樣?北方地區的治沙難點在什麼地方?
張永利:據第四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統計,目前全國沙化土地面積為173.11萬平方公裡,佔國土總面積的18.03%。這些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老、少、邊、窮”地區,沙化導致生態惡化,嚴重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甚至生存,嚴重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生態文明的主要障礙。因此,土地沙化仍是我國最嚴重的生態問題,防沙治沙任務仍然很重。
目前,我國94%的沙化土地分布在西北、華北和東北地區,已經初步治理的地區生態系統脆弱,成果鞏固壓力很大﹔尚未治理的沙地,自然條件更差,治理難度更大。
記者:我國南方地區的沙化土地是如何形成的?目前情況怎樣?如何推進當地的防沙治沙工作?
張永利:南方的濕潤沙化土地總面積達到0.88萬平方公裡,僅佔全國沙化土地面積的0.5%,但行政范圍包括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海南、貴州、雲南、四川、重慶等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60個縣(市、區)。近年來,南方沙化土地面積雖然有所減少,但其分布范圍廣,人口密度高,不僅會造成河流改道、水土流失、生態失衡、小氣候變化,也會造成農業減產、大量農民減收,其影響不容忽視。
我國南方的濕潤沙化土地大多沿海、沿河、沿湖分布,如洞庭湖濱、鄱陽湖濱和江漢平原以及漢水流域、江西贛江流域及珠江流域等地均有分布。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導致。此次規劃將南方濕潤沙化土地將按三個治理區,即沿海沙化土地治理區,長江中下游、珠江流域沿河沿湖沙化土地治理區,西南峽谷沙化土地治理區,進行針對性治理,以提高治理效果。
記者:規劃中提到,我國有31.1萬平方公裡土地具有明顯沙化趨勢,局部地區沙化土地仍在擴展。上述地方在哪裡,採取了哪些針對性舉措?在我國防治治沙工作中,還存在哪些難點問題?應如何加以解決?
張永利:近年來,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青海、甘肅等4省區,分別佔全國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面積的57.21%、15.29%、13.39%和7.01%,還有川西北、塔裡木河下游地區擴展也較嚴重。其成因主要是受過度放牧、過度開墾、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降水量偏少等綜合因素的共同影響所致。下一步,我們將採取保護優先、節約沙區水資源、科學布設保護和建設工程、推行保護性耕作、開展生態移民等措施。
目前,我國治沙工作投入嚴重不足,單位投入標准偏低,資金與實際需求有較大差距﹔沙區破壞林草植被行為在一些區域仍然存在﹔防沙治沙優惠政策的激勵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對此,國家林業局將強化部門協作、完善防沙治沙政策措施、依法保護沙區資源和治理成果,並注重提升全民防沙治沙意識。
記者:產業治沙是解決保護與發展這一矛盾的主要途徑。目前,我國沙產業發展情況怎樣?沙產業的發展應遵循哪些原則和規律?
張永利:目前,我國沙產業發展勢頭良好。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沙產業年產值逾1000億元,初步形成了沙棘、枸杞、肉蓯蓉等資源開發利用的系列特色產品。
發展沙產業必須堅持科學、適度、有序原則﹔必須在生態優先、保護優先的前提下審慎發展,要算大賬、總賬、長遠賬,不能算小賬、局部賬、眼前賬﹔必須加強政策引導、扶持,加強監管。
發展沙產業一定要堅持因地制宜、科學利用、合理開發、嚴格監管。一方面不能偏離生態優先、保護優先的基本方向,不能本末倒置,要充分考慮地區的生物資源、水資源承載力,決不能因為眼前的經濟利益犧牲來之不易的生態建設成果﹔另一方面要統籌兼顧,不兼顧沙區的發展和沙區群眾的經濟利益,防沙治沙就失去了內在動力,包括沙區群眾、企業等在內的治沙主體就缺乏積極性,整個防沙治沙事業就失去了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后勁,也不利於沙區民生的改善。
記者:前不久,北京等地出現了罕見的、老百姓俗稱“霾沙天氣”的現象。不少人擔憂,今春沙塵暴會不會更嚴重?還有人懷疑,我國生態治理恐怕成效不大,實際情況如何?
張永利:根據年初我局與國家氣象局的會商結果,今年沙塵暴發生的基本態勢是:今年春季,我國北方沙塵天氣過程次數為12—16次,較常年同期(17次)偏少、后春明顯偏少,但多於2012年同期(10次)﹔沙塵天數為5—8天,較常年同期(8.2天)偏少,但多於2012年同期(3.8天)。
從歷年統計資料看,我國沙塵暴呈現波浪式遞減趨勢,特別是近十多年來,長期肆虐我國北方地區的沙塵天氣得到很大緩解,沙塵天氣發生頻次和強度都處於近50年來的較低水平,這說明生態治理是有成效的,我們在減少沙災方面是可以有所作為的,樹立這個信心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