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太空館一帶光污染最嚴重,圖為旁邊文化中心在夜間燈光燦爛。來源:香港《大公報》
中新網3月20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道,香港以夜色璀璨享譽世界,香港大學物理學系研究發現,尖沙咀太空館附近的光污染冠絕全球,超國際標准1200倍。嚴重的光污染不僅蠶食觀星聖地,夜行生物亦遭受影響。香港環境局局長黃錦星表示,政府正檢討加強規管光污染,希望數月內定出方向,規定商戶在晚上指定時間后,關掉影響附近民居的戶外燈光,預計今年中咨詢公眾。
香港大學物理學系自2010年5月發起“香港夜空亮度監測網絡”,測量各區光污染情況,至今共收集了超過500萬個夜空亮度數據,為全球採集數據最多的同類調查。研究發現,香港晚上的夜空亮度,較由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厘定的一般國際標准,高出100至1000倍,已成為全球光污染最嚴重地方之一。
中環銅鑼灣無位置量度
全港各區中,尖沙咀太空館附近因充斥大量燈光廣告招牌,和向天空照射的反光燈,成為全港光污染首位,其夜空亮度相當於100支街燈,照射向同一個地點。至於同是儼如“不夜天”的銅鑼灣與中環,由於無法放置設備,在今次調查中未能錄得光污染數據。
市區之外,天水圍濕地公園夜空亮度都超標百倍,超過佛羅倫薩等歐洲城市的光污染程度。“香港夜空亮度監測網絡”研究主任潘振聲稱,濕地公園的光亮主要來自天水圍、元朗和隔岸深圳的燈光,光污染影響生態,例如夜蛙及蠑螈等夜行動物,活動及交配時間受光照影響而變短。香港碩果僅存的觀星聖地也不斷被光污染蠶食,今次調查中最黑暗的西貢天文公園,晚上11時前的夜空亮度,仍高出國際標准平均20倍。
強光影響人類及夜行生物
調查顯示,人為室外燈光為光污染元凶。潘振聲引述調查稱,晚上8時半至11時,市區12個監測站的平均夜空亮度,高於6個郊區監測站近10倍,九龍京士柏與西貢天文公園更相差33倍。當公共設施和商業照明入夜后陸續關上時,夜空亮度亦逐步遞減,例如太空館監測站每每在晚上11時、凌晨0時和凌晨1時,都錄得大幅度的夜空亮度下跌。
香港大學物理學系助理教授潘振聲稱,很多燈光並非指向地面,對照明及保安沒有幫助,不但浪費,對人及夜行生物都構成滋擾,希望政府以立法等形式,管制戶外燈光裝置,建議規定部分地方在指定時間內熄燈。同時吁市民節約能源,避免濫用戶外燈光。
黃錦星19日出席一項活動時亦表態,隨著社會愈來愈關注光污染問題,政府的戶外燈光專責小組已推出自願性的減低光污染指引,並正研究加大力度,由自願措施變成規范措施。他稱委員會正進行最后檢討,預計數月內提出具體建議,例如店鋪上特別影響附近民居生活環境的燈光,規定在限時后關掉。他稱社會上會有人認為這樣影響香港東方之珠、五光十色的文化,但他認為時移世易,一些不必要的燈光可以關掉,減低滋擾也亦慳電減排。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