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雷鋒”--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時政

回到“雷鋒”

看紀錄電影《永恆的雷鋒》

2013年03月18日09:17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當曾經親歷過“雷鋒”時代的人越來越多地蒼老,當人們的生活形態越來越多元,當半個世紀的時間已經成為往昔,當我們第50年全國性地面對“雷鋒”這個名字的時候,我們不能不停下來思考一下,“雷鋒”究竟意味著什麼?我們又如何能穿越50年的時光,回到“雷鋒”誕生的時刻?

  紀錄電影《永恆的雷鋒》所做的,就是帶領人們一起回到那個起點——在那時,“雷鋒”僅僅是雷鋒,一個生命在22歲就戛然而止的年輕人。

  影片從毛澤東主席為“雷鋒”題詞、引發全國性學習“雷鋒”熱潮的那個時刻入手,在90分鐘的時間內,將影片分為歷史和現實兩個時間維度。

  在歷史維度中,本片編導通過一個個疑問,帶我們回溯雷鋒短暫的一生——雷鋒是誰?他究竟有怎樣的童年?雷鋒的名字究竟如何得來?他為什麼要更改自己的名字?雷鋒的事跡為什麼讓當時的國家領導人如此關注?“雷鋒精神”如何成為一個時代的主旋律?廣為傳唱的歌曲《學習雷鋒好榜樣》究竟是如何創作出來的?編導用平實的筆調帶領觀眾一步步深入到那個時代,喚醒人們對於“雷鋒”的集體記憶。

  在現實維度中,編導又選擇了眾多廣為人知的“雷鋒式”人物——被譽為新時期學習實踐雷鋒精神代表的郭明義、有“中國肝膽外科之父”之稱的吳孟超、在貴州支教37年的徐德光、為大山深處的人們默默傳遞信息的郵遞員王順友、被譽為“藍領專家”的孔祥瑞、多年捐資助學的“最美洗腳妹”劉麗等等。通過對這些人物故事的講述,影片一遍遍追問著雷鋒精神的當下意義——這些人與50年前的“雷鋒”究竟有何相同之處,又有哪些不同?當時代發生改變的時候,支撐這些人默默付出的信念到底是什麼?

  不同於以往忠實記錄“雷鋒”生平、反映“雷鋒精神”的紀錄片,紀錄電影《永恆的雷鋒》將歷史維度的雷鋒與現實維度的先進人物不斷進行平行交叉敘述,在回溯歷史、展現美好的同時,影片也在不停地拷問著現實——“‘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做一顆永不生鏽的螺絲釘’這些曾經在雷鋒日記中出現的帶有強烈時代特征的文字,曾經深深烙印在民族的記憶中,然而,50年之后,這些對於今天的我們還意味著什麼?”——這個問題貫穿影片始終。

  紀錄電影《永恆的雷鋒》編導組的平均年齡不到30歲,這使得影片從始至終都帶著年輕的氣息,他們試圖在90分鐘的時間內尋找那個鮮活的“雷鋒”,尋找“雷鋒”存在於現代的意義。或許,在他們看來,“雷鋒”本就該如所有人一樣,只是一個做過好事的“普通人”。

  22歲就離開我們的雷鋒,如今已經在中國人的集體記憶中生活了整整50年,如果雷鋒日記能一直寫到今天,“雷鋒”該是一個年過古稀的老人,誰又能想象,72歲的“雷鋒”會對我們說些什麼呢?

分享到:
(責任編輯:閆妍、段欣毅)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